当然这都是一种段子罢了,真正的原因,其实还是开放。不仅仅是国内日益开放,湾湾其实也是在去年开始放开了一些限制,内地一些歌手因此登陆湾湾,反过来,也有越来越多的歌手转向大陆吸金。
好多针对内地演员的限制也逐渐取消,这才让很多香江电影公司放开胆子去内地取经,合资拍摄什么的。大环境才是一切的基础,脱离了大环境,小品也就只是小品了。
王旭其实挺喜欢这个年代的很多文艺作品,有想法,有特点,也不知道后来是怎么回事,弄得春晚每次都是一团,嗯,你懂得。
春节嘛,走亲戚,串朋友,和往年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亲戚没怎么变,朋友倒是多了不少,热热闹闹的,没人在这个时间段瞎折腾,除了香江。
其实也算不上折腾,只是珠宝展在开了一段时间以后,很多人参观,而经过珠宝商的鉴定,发现这几颗人造钻石。
居然完全分不清是否是天然钻石,如果不是王霏自己说出来,他们是无论如何也检测不出这钻石的真伪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对于路人来说,这个消息或许还算不得什么,但对于珠宝商来说,这可就太吓人了,如果有一天有人用铅笔芯做一批钻石找他们来卖,他们根本无法分辨这东西是真是假。
而且虽然杂志上说这东西的制造非常复杂,成本高昂,但同样杂志上还说这东西造不出大的呢。以前的时候,造出来也都是碎钻,成本高不划算。
但现在出来的可是巨大的宝石级钻石,天然这么大的宝石可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他们检测了王霏项链上的那颗,虽然没有拆下来。
但鉴定师依旧给出了准确的评估,这颗钻石的重量应该在23克拉左右,长边尺寸达到18毫米,品质鉴定为VVS级,几乎没有任何瑕疵。
无论是透光度,纯净度,还是从任何专业角度去考察,这颗钻石都是极高品质的存在,关键是你还看不出它不是天然的。
都是搞珠宝的鉴定师了,当然对钻石的结构不会陌生,这种纯粹由碳组成的晶体的原料可一点稀缺性都没有,甚至在地壳中的含量都不稀缺,但这么大,这么纯净的钻石,那就真的稀缺。
如这般达成VVS级的钻石更是凤毛麟角,如果是天然的,价格恐怕至少都得到上千万港币甚至几千万也不是没可能,那么即便是按照杂志推测的100万美元来计算其加工成本,那么依旧是有利可图的买卖。
其实这么大地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如果他们能够加工一两克拉的如此高纯度的钻石,那才会对整个钻石市场的毁灭性打击。
现在可以肯定王旭能做,毕竟王霏的戒指为了戴着舒服。所以,选用的钻石也就是两克拉大小,平日销售也就是两三万的价格。
唯一能够期待的就是这种加工方法真的非常昂贵,那么也就没人去制造了。
但理智的人其实早已经想到了,现在的钻石成了工业品,再也不是装饰品或者奢侈品。
而工业品这东西,最恐怖的就是规模效应,一旦能够量产,恐怕价格就会几十倍成百倍的往下跌,不要说几十倍,价格低个一半,都能搞崩整个钻石行业。
所以,在仔细研究了王霏的钻石之后,他们选择了秘而不宣,私下里却决定慢慢将产业中心从钻石转移开,去搞其他宝石奢侈品。
但香江就那么大,珠宝行业就那么点业内人,怎么可能没有个把间谍相互渗透呢。
王霏的钻石的品质检测报告,就在初五那天,突然之间地出现在了《东方日报》之上,很简单的标题,《王霏钻石,品质超乎想象》。
好吧,这种钻石直接命名为王霏钻石了,也好,这本就是外国人命名的习惯,大颗的宝石拥有自己的独立名字也是惯例。
这颗属于王霏的特大钻石因为是人造的,并没有人给他起名字,但媒体早就在报道中给这颗钻石命名为王霏钻石了。
如此,这个名字广为流传,后来就成为了生长法培育出来的人工钻石的代称。
然后,莫名其妙的,这个信息就开始出圈了,从娱乐圈到科技圈,然后进入了经济圈,从香江传到东南亚,小日子,腐国,丑国。
甚至就连很多着名的大媒体都开始凑这个热闹了,好吧,出圈这事情对王霏来说本来并不算什么稀罕事情,但作为一个长期在娱乐圈占据头条的人,突然出现在腐国和丑国的经济新闻中,就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无论如何,王霏的名头又大了一些,甚至连罗伯特·沙耶都专门打电话回来,和王旭确定了人造钻石存在的真实性。
他认为这个热点对于他们的宣传很有帮助,毕竟这是一个科学事件,而事件的主人公又是科幻电影的主演,具有非常正面的加成作用。
但是他需要王旭的配合,把这个事件慢慢弄成一个长期性的热点,而不是一个短暂的热点。
王旭考虑了一下,答应回去后和团队商量一下,这个事情他做不了主。当然其实是和姜主任商量一下,这种可能要出大名的情况,是需要国家认可批准的。
放下电话,王旭就去找姜主任说了一下这个事情,他毕竟要拍电影,完全隐藏本来就是不可能的,他曾经做过的成就也无法真的磨灭。
只需要在外界看来他的形象不是那种国家急需的工程人才就行了,幸运的是他发表的东西几乎都是底层研究,这种研究任何一般是不会被人盯上的。
动这种科学家往往在科学界内部就会产生非常坏的影响,特别是丑国又是靠移民大量吸收高端人才的模式,至少在这个年代,丑国是不会做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的。
但罗伯特·沙耶提出这个事情的发酵步骤是,等这边娱乐新闻的热度慢慢降下去后,再依靠其他手段从科技圈内部点起来,再绕回经济圈最后打爆娱乐圈。
前后差不多要半年的时间,足够剧组拍完,虽然后期可能还做不完,但这已经足够了。
一部已经杀青了的影片,有太多的方法可以维持他的讨论度了,更何况这部片子本来就在科技圈内部有着很高的呼声,GIT上的开源项目已经有了数不清的各种创意和点子,各种新故事层出不穷。
小主,
有一些甚至连王旭看了都感觉颇受启发,这就意味着,一旦这部片子成功,后面的续集几乎都不缺资源了。
后世有电影宇宙的玩法,但在九十年代,漫威和DC都还在破产边缘挣扎呢,更别说什么电影宇宙的创意了。
但王旭搞的这东西,似乎天然就有着电影宇宙的雏形,海量的二创三创作品在GIT上的出现,让这个社区逐渐成了GIT上最为热闹的一个项目。
没法子,就这个项目几乎所有人都看得懂,而且想贡献什么也不难,大量从未使用过GIT的非计算机从业者利用图形化的工具也成了GIT的用户。
而这些图形化工具自然又是GIT的项目,GIT就是这样,它的扩展与扩张几乎是无边无际的,特别是在互联网的初期时代,存在着大量的精英愿意免费地提供各种各样的代码。
这个社区简直就是无政府主义的GEEK们的天堂,而非技术类的人们开始在各种其他项目中捣乱,这可就坏了菜了。
最终,王旭不得不和GIT的管理委员会商量,把他曾经的设想现实化。
那就是把GIT分开成两个,一个依旧是纯粹的技术类的聚集地。而另开一个新的取名GiTee,专门为人文社科类的项目提供空间,而王旭的《矩阵》项目就是新站的第一个项目。
为此,王旭甚至还专门修改了一些代码,为图片、音频、视频、三维造型等大文件的上传等等做了优化。
这样的操作可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也说明了网络的复杂,很多时候,真的和你最初的想法不是那么吻合,甚至连大相径庭的情况都时有发生。
别看只是建个新站,但其中涉及的东西真的挺多,全球那么多镜像站,都得同步进行,你这里删了,别的地方未同步,又给你串回来了咋办。
这就幸亏当年GIT程序在设计的时候就充分考虑了分布式的存储,更是充分利用了分布式的存储,这才让这种跨越几大洲的同步操作得以顺利进行。
当然更麻烦的是修改各种链接,GIT内部是支持很多超链接模式的,你完全可以在一个文件里超链接引用其他项目的一些资源,甚至链接到其他互联网资源上去。
但这种链接都是非强制性的,就是说没人会为你去验证这种超链接是否还活着,而一旦项目迁移,无论是《矩阵》项目里引用其他项目还是其他项目引用《矩阵》的,都需要重新修改链接地址。
《矩阵》项目本身还好,其他的都还在Git上,只需要更换链接源服务器就行了。而其他的项目就麻烦了,他们链接的可不见得只有《矩阵》。
这份工作就只能靠各项目自己维护了,其中涉及的项目真心不在少数。
特别是因为《矩阵》项目中有很多爱好者上传的大量图片,图标,音乐之类的东西,这可不是理工手残党整出来的东西,好多都是正经搞艺术的人的作品。
其精美程度,可以说感觉整个GIT社区,因此,这些东西经常会被其他项目引用来作为资源素材之类的东西使用。
这也是为什么王旭这么久都没下定决心搬迁的原因之一,但他还是最终定下了这个决心,不然未来可能会更麻烦。
这也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解决这种文件引用的麻烦,然后如何能够用最少的资源有效管理这种复杂的机制。
然后GIT就迎来了一次重大的升级,王旭在GIT之外,开发了一个专门用来管理存储此类文件的特殊系统,用来保存和管理可以用于公开发布的成品版本。
进而减少大量GIT引用对GIT自身资源的消耗,而这个专门用来存储各种多媒体数据的东西,就是所谓的对象存储系统OSS。
好吧,王旭搞的项目又多了一个,以前他还觉得可能短期内用不到这个东西,没想到,这才没两年,就惨遭打脸。
而为了搞这个东西,又不得不把曾经专门用于用户管理的目录服务也搞了出来,这东西可了不得,用一台同方的服务器就可以管理千万级的账号信息,而且支持多级并联,热备份等。
更可以提供高达万次每秒登录请求,这可是现有系统几乎都无法做到的,前世王旭知道Novell曾经搞过,后来微软和太阳微电子也都开发过类似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