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自然》与论文

在没有科学科普的九十年代,普通老百姓连诺贝尔奖都一无所知,伱不信在街上问问,有谁知道吗?真的,即便是帝都,你也找不出几个真的知道这个奖项到底是干什么的,有多牛逼。

只有很好的中学,老师们才会给学生们科普一下诺贝尔,其他的,估计连老师都不知道。

倒是奥斯卡几乎尽人皆知,戛纳的金棕榈,柏林的金熊,威尼斯的金狮那也是广为流传,老谋子,陈无极,那都是靠着这些个奖项才名噪华夏的。

但你如果获得个“图灵”,“沃尔夫”奖,你问问谁知道这是啥东西,哪怕是香江报社的记者都没几个人真的了解这些奖项的分量,更何况大陆普通民众。

所以呢,王旭对于奖项的期待就保持得很低,在他眼里就只有两个奖,国内的自然科学奖,和国际的诺贝尔奖,后者看天时地利,前者他志在必得。

他才懒得花时间去给别人解释各种大小奖项的实际意义,装杯都显得不圆润。

《自然》的刊登,对于水木而言,同样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因为这意味着,“生长法”项目的最重要的核心科研成果已经达成,如果是个单一独立项目,现在都可以开总结会了。

自此,直接宣告生长法项目胜利完成都没太多毛病。

但事实上,整个生长法项目才算刚刚开始呢,各种子项目如火如荼,大分子,小分子,有机,无机的各种晶体,纤维都将在这一平台上不断地产出着。

有了这一平台,几乎可以说,化学,材料,电子几个系未来几年都不会缺高质量论文。

就好像一个电镜,随随便便也能出几篇一区SCI,顶刊也可以想象一下。而一套生长法的平台,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虽然以后不见得会有《自然》这样的顶刊,但即便现在,各种一区SCI的投稿已经不在少数了,分领域的顶刊也有一篇关于纤维性结构的论文正在评审中。

可以预料的未来几个月,将是水木论文的丰收时段,不少于十篇的SCI一区论文在短时间内诞生于同一所大学,在学术圈内,绝对是一个核弹级的效果。

恐怕到时候,不仅仅是国内,连国际上都会投来觊觎的目光,这就需要水木自己做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