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讨价还价

武皇万岁! 甭加慧 1240 字 27天前

裴行俭她是知道的,就是夔国公推荐的那位,说这个人交游广阔,有识人之明。

她眸光转了一瞬,想起了刚刚李善说,想要提拔一个年轻一点儿的人去吏部,就是不知道谁合适,且不会引起那些老臣的反对。

她看见这个人的名字,瞬间眼睛就亮了,一边展开了奏章,一边问:

“九郎,裴行俭这个人你觉得怎么样,让他去吏部帮你可行?”

李善没有抬头,用手肘支着额头,目光一行一行的快速浏览着奏章上的字,说:

“我想过他,可是他太年轻了,履历太薄,且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功绩,我没有足够的理由提拔他。长安县令是七品,吏部侍郎可是三品,如何服众。”

武柔不说话了,因为她全被奏章上的内容吸引了去。

因为这是一本对于官员选拔和考核政绩的设想。他先是长篇大论了一番关于科举的弊端和乱象。

比如,科举通过,只能给末级职位,且基本没有上升渠道,大多人满腹经纶,一辈子都被困在郡县之内,无法升迁。

小主,

而举荐制,往往通过长安城中位高权重的大人物,直面天子举荐,他们举荐的人,定然不会是因为大唐哪个州县缺人,往往是京中的要紧职位,所以被举荐之人,往往一步登天。

因为这个,科举虽然施行良久,但是并不昌盛,大部分人,都期望通过结识朝中有名望的大臣,通过举荐制做官。

所以,从前那些把持朝政的世家大族,崔、卢、郑、王的势力倒是没落了,但是朝中新的世家势力也起来了。

武柔看到这里,心中一动,连忙将这奏章推到了李善的旁边,说:

“你看,他倒是真敢说。”

李善眉眼转了过来,眼睛落在了武柔纤细的指尖落着的地方,本来疲惫的眼神一下子亮了,问:

“这谁的奏章,倒是把我的心里话说出来了。”

李善听闻,连忙将那奏章给拉到了身前,将本来瞧着的那本给盖住了,认真地瞧了起来。

那奏章很长,前头用了大篇幅阐明利弊之后,还仔细描述了自己构想出来的考察官员升迁的细则。

比如,每一级官员,每五年为一个节点,考察政绩,或升或降,或者平调。

总之,给那些科举入仕的人以升迁的希望,也能杜绝各级官员懈怠懒政。

当李善将那厚厚的奏章合上最后一页封皮的时候,感叹道:

“这些东西,如此细致详细,肯定不是他一日之功能想出来的,定是斟酌思虑了许久了……若不是我说,尚书省处理过的奏章我也要看,他的心血恐怕就这么淹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