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新农体系(1)

三塑强汉 深山老僧 1160 字 1个月前

庄主有事向乡长禀报,乡长处理不了则上报农署。

农署就是这次为安置流民而专门成立的机构,日后东莱的农事,全部由农署管治。

蔡正成为农署的首任署长。郡府还给他调配了十几个郡吏,作为他的助手。

农庄的概念出现了。

农庄将遍布东莱各县。

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都是“皇权不下乡”的。

那谁来管理农人、农户呢?

自然是本村、本乡的最大豪绅,或者是最大家族的族长。

基层的乡绅,直接隔断了最基层的农人和高层的联系。

这种现象,直到新中国土改后,才得到彻底的扭转。

农庄的出现,庄主、乡长的设置,就是为了打破“皇权不下乡”传统。

庄主,就是向官府负责的最底层官员。

农人——庄主——乡长——县农吏——郡农署,就是蔡成设计的一竿子插到底的管理链条。

如此,郡府的管辖权,直接下到最底层,接触到了地面。

这才是接地气。

与规划同时公布的,还有郡府的公告:所有荒芜之地皆归郡府所有;所有官田不得私自买卖。

如蔡成所言,郡府的公告,与其说在保护自己的官田,不如说是保护住了农人手中的田地。

蔡正要求管亥协助,在流民中选出了耕种能手,平均分布在各庄,以保证各庄的耕种水平。

同时,农署还号召流民自己动手,先搭建茅草屋,多砍柴,多烧炭,先熬过这个冬天。

开春后,郡府会组织人手,同所有农人一起修建土坯火炕房。

分布在各县国的流民,开始向黄县蜂拥而来。

然后在郡府的安排下,又散向四方。

所有离开黄县的流民,走之前都会对着郡府所在磕头谢恩。

谢谁?一谢蔡成,二谢郡府。

蔡成的良策,不仅士绅们知道,就连包括流民在内的普通民众,也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