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来的几天之中,这篇论文的影响力就逐渐发酵了起来,直到其正式在《细胞》杂志上见刊后,就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
《细胞》杂志的主编,约翰·范对这篇论文进行了针对性的点评【这篇论文无疑是很成功的,而且它不仅仅在结论上是成功的,它在过程和方法上也十分的成功。
在结论上,它为我们揭示了我们以前从来都没有注意到过的一种机制,也许想要利用我们身体内的免疫细胞来杀死癌细胞,掌握这样的机制将成为关键,现在的我已然相信,癌细胞的解决,将不再是人类的奢想。
而在过程和方法上,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们的学科竟然可以将实验数据应用到这种程度,那些看起来令人感到枯燥乏味的数据,竟然隐藏着我们所看不见的真相,曾经的我,只善于观察实验的现象,却从来都不善于去分析实验数据,但现在看来,我应该改变我的想法了。
不过最令人惊讶的是,做到这种事情的,居然是一个从来没有研究过生物学的数学家!】
当然还不仅仅只是如此,不管是《科学》还是《自然》,也都对这篇论文进行了引用,并且还放在了【reearhhighight】的栏目下,意味着当前的研究热点。
并且这两家杂志都请来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对这个成果进行点评。
201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癌症的研究专家,免疫学家詹姆斯·艾莉森就作出了极高的评价“这篇论文的成果是十分出色的,其不仅揭示了肺癌细胞和免疫细胞之间的一种新的免疫机制,同时也为攻克肺癌带来了巨大的助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然,我们也很清楚,这绝对不是最重要的,实际上,这是一篇能够改变我们生物医学界格局的论文,在过去,我们或许都很重视实验数据,但我们往往重视的都是那些看起来十分显眼的实验数据,而不是这些平平无奇的数据。”
“但是现在,这篇论文中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无疑值得我们所有人的学习。”
“一个培养皿就像是一个混沌系统,谁也不知道里面到底发生过什么,而且也给了我们一种感觉这样复杂的混沌系统,分析不出来任何结果。”
“而这篇论文却证明了这是不对的。”
“只要数学能力足够,任何混沌系统都可以分析出结果来。”
“当然,这个时候我就不得不提的是,需要多强的数学能力才能够做到这篇论文中的分析程度?”
“噢,需要有冰雹猜想、孪生素数猜想证明者那样的数学能力,才能做到这一步?”
“那没事儿了。”
“……”
詹姆斯·艾莉森的评价,让每一个生物研究人员在看了之后都不由会心一笑,但笑完之后就是欲哭无泪。
需要这么强的数学能力,才能够做到这种程度?
天啊,这简直是要了他们这些生物人的命啊。
要是他们有那种数学能力,早就去研究数学了,哪还会研究生物学?
但就在这个时候,隔壁的化学界也有话要说了。
化学界老早之前就经历过相同的事情。
当初李牧的那几篇理论化学论文放了出来后,让整个化学界都进入到了数学的年代,各种各样的化学家们都走上了研究数学的道路。
结果当他们开始研究数学之后,就发现了这是一条不归路。
学不懂,根本学不懂。
压根就懂不了一点。
结果现在他们发现生物学界好像也有往这个不归路发展的趋势?
生物化学的关系本就十分的相近,几乎就是亲兄弟的关系。
亲兄弟是用来干什么的?当然是用来坑的。
于是化学界的学者们便立马劝说起生物界学者,和他们一起来研究数学吧。
整个生物界,就这样在李牧的那个数学分析,以及“亲兄弟”的拉扯下,逐渐开始往坑里掉。
只不过,作为元凶之一的李牧,却就完全不知道了。
……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