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例是亲供、互保、具保,三张保单文书没变,不过具保需要再加一位廪生担保。
早先周柏中得榜首,就有一位县学中的廪生主动上门,这点也已完善。
最后凭借童生文书,周柏领到了考号牌,并且被告知有几个地点,会免费发放外地考生的餐食,如有困难还可申请临时住宿。
拿着童生文书放在一般的地方也就是多点尊重,或者说应聘启蒙老师能得到信任,没有实质性的好处。
然而在举行郡试的这段时间,参加考试的童生就是特权加身,郡府及以下各级官府均不得为难童生,如有困难需要协助。
所以像一般话本小说中,乡下读书人到大城市参加考试被为难的情况并没有发生,平常街面上的泼皮或者跋扈少爷都没了踪迹。
周柏去看过文吏提到的帮助,餐食都是馒头稀饭,住宿的地方也是平房通铺,条件万分粗陋。
这种助考举措对于大部分童生都没什么用,毕竟能读书科举家里就不会太穷,但周柏也不得不承认,就是此等小恩小惠,让底层读书人看到了一线希望。
寒门可出进士,农家能出举人,有上升通道,激化的矛盾就能缓解。
考试前的几天,周柏没有闭门读书,而是主动参加同期考生组织的文会、诗会。
在凭借不凡的谈吐和几首短诗后,周柏声名鹊起,于郡城有了一定名气。
这几首短诗流传到郡城中的举人进士耳中,一口断定都是红诗,并且有家族拿出特殊器物检验文气,最后有首诗测出一线峥嵘金气。
虽还是红气诗词,但已有了金诗气象,如果给多些时间去作诗,说不定真有金诗出世。
更多人听闻平苍县童生榜首的才气,纷纷邀约,就连几个青楼也传出某某名妓想共度良宵的传闻。
周柏当然知道这名妓不过是求诗博名,自是没去,安身立命他可都还没做到。
考前最后一场诗会在北安城郊三十里的沧澜亭,此亭历史悠久,造型别致古朴,高高耸立,远远看去还以为是一座楼。
就连沧澜亭坐立的山也因此得名亭山,不过说起来也算是互相成就,这亭山背倚潺潺溪流,山峰秀美挺拔,来游玩之人无不赞叹。
周柏拾级而上,望着不远处的高大亭楼,心里默默盘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