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鸿文在返回工部之后,立刻召集了所有的工匠,并且根据他们的功绩进行了相应的奖励。他深知自己如今已经担任了尚书这一职位,成为了官场上的顶尖人物。
因此陛下不会在提升他的官职,陛下会从其他方面给予了他补偿,比如提供了炼钢的新技术,以及造纸的配方等宝贵资源。
作为工部尚书,汤鸿文本身也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他深知陛下所赐予的每一项技术,在工匠们眼中都是无价之宝。如果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触及这些技术的奥秘。
因此在汤鸿文看来,陛下赐予的这些技术比任何金银财宝都要珍贵。此外,陛下还指示在皇家御雅山庄设立神兵阁,每一件售出的武器都能为工部带来丰厚的利润,作为尚书的他自然能够从中获得大部分的利益。
汤鸿文自己的官职已经达到了极限,再无晋升的空间。但是工部中的工匠们却还有上升的空间。他们全心全意地为朝廷效力,参与炼钢厂的建设和武器的打造。如果不给予他们适当的奖励,恐怕难以维持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召集了大多数工匠之后,汤鸿文宣布了陛下对工部用新冶炼出来的钢铁所打造的长剑的认可。由于炼钢炉仍在运行中,需要一些工匠在那里值守,以确保炼钢过程的顺利进行。
汤鸿文站在高台上,满怀激情地对工匠们说:“诸位工匠,陛下对你们的辛勤工作和卓越成果感到非常满意。陛下希望你们能够继续发扬工匠精神,追求卓越,确保每一件武器都达到最高的标准。这段时间以来,你们所付出的努力,陛下都看在眼里。
陛下已经下达了命令,由皇家政务处理处的王爷们做出决定,将对各位工匠进行封赏,以表彰他们的卓越贡献。封赏的内容包括银两、田地以及晋升的机会,希望各位工匠能够再接再厉,共创辉煌。”
在炼钢炉前,火光映照着工匠们激动的脸庞,他们深知这份荣耀不仅是对自己技艺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
工部的工匠们听了汤鸿文的话后,都感到非常激动。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皇家的认可和奖赏,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荣誉。再加上陛下还要赐予他们银两和田地,让他们能够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工匠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皇恩浩荡,纷纷表示愿意以更加精湛的技艺来回馈朝廷。
汤鸿文看着还在劳作的那些匈奴和乾国的俘虏说道:“陛下还特别开恩,在这半个月内,所有的俘虏每天都能有一餐包含肉食的饭菜,以此表彰他们这段时间的安分守己和辛勤劳作。”
匈奴人对肉食的出现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兴趣,而乾国人却显得非常兴奋。他们在乾国时,很少有机会吃到肉食,甚至在成为魏国的俘虏之后,只要他们安分守己,努力工作就能享受到肉食。这让他们对魏国的宽容心生感激干活也更加卖力。
在乾国的俘虏中一位年迈的铁匠一边打造着武器,一边感慨地说:“在乾国时,我做梦也想不到会有今天这样的温饱。如今在魏国,虽然身为俘虏,却得到了如此善待,真是天意弄人。”
乾国的帝王和大臣们对待自己的百姓还不如魏国对待俘虏的宽厚。如果早知道魏国会如此善待,又何必当初苦苦挣扎。如今他唯有尽心尽力,以报魏国皇恩。
旁边的一位年轻俘虏也附和道:“是啊。魏国的宽容与善待,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今后我们定当竭尽全力不负所托。”
实际上,皇家政务处理处的王爷们对这些工匠们进行封赏,是基于工部所产钢铁对魏国的重要性。但是,陛下下达的命令其实并不完全属实,这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楚凡在接过汤鸿文呈上的长剑后,一直在仔细地摆弄着。他通过与穆熙等女修炼玉女心法后,已经正式成为了一名武者。而汤鸿文呈上的长剑正好可以供他使用,这样一来他就成为了一名剑客。
因此,楚凡在叮嘱汤鸿文要扩大炼钢规模后,就没有再做更多的指示。毕竟,工部里的工匠楚凡并不熟悉,对于工部内部的封赏,那是工部和皇家政务处理处的事情,他们自会妥善安排。
但是汤鸿文却不能不说是陛下的指示,因为在当前的魏国是陛下掌控着的,一切政令都需要借陛下之名来发布以稳定人心。如果只是说工部内部的决策,那么工部的工匠们就不会有如此强烈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当汤鸿文回到工部衙门时,有一件事让他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为什么在他宣布俘虏们每天都能吃到一餐肉食之后,乾国的俘虏明显地干活更加卖力,甚至比魏国的工匠还要拼命。然而匈奴人却变得略微有些懒散,似乎对肉食并不感兴趣。
这时汤鸿文身边的一个工部侍郎小声地询问道:“尚书大人,您是否有何烦心之事?”
汤鸿文叹了口气,低声回答:“乾国俘虏因肉食而感激,匈奴人却无动于衷,这种差异实在令人费解。”
这位工部侍郎假装沉思片刻,轻声说道:“或许是因为匈奴人的饮食习惯与我们不同。匈奴人以前生活在草原,以牛羊肉为主食,对肉食早已习以为常。而乾国的百姓素来难得温饱,所以对肉食格外珍惜。这都是风俗所致,非一日之变。大人不必过于忧心,只需对症下药,自能安抚人心。”
汤鸿文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明悟,点头道:“你说得对风俗各异,确实需要因人而异。是我考虑不周那就每日下工过后给他们一人一口酒,以示慰藉。这样或许能激发匈奴人的干劲,也能让乾国俘虏更加安心。待人心稳定生产自然会蒸蒸日上。”
这位工部侍郎对汤鸿文恭敬地说:“大人英明,此策定能收效。”
其实这位工部侍郎在汤鸿文宣布每日一餐肉食时,就已经预料到这样的激励措施对匈奴人可能不会奏效。但当时汤鸿文是在宣布激励措施的高兴劲头上,自己如果出言打断,那无疑是在自找麻烦,不想在工部中继续待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