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文钱买一斗米已经够便宜了,可若是卖一斗米,却只能卖三文钱,老百姓想凭借卖粮食攒下银子,难如登天。”
“种田那么辛苦,可种出来的粮食却卖的这般便宜,种田一点都不划算!”
“可总要有人种田,不然大渊这么多人吃什么?”
“为什么不能提高粮食的价格呢?如果一斗米卖五十文钱,甚至五百文钱,那老百姓岂不是就能赚到钱了?”
“可那样一来,那些田地不够多,粮食不够吃的老百姓还能买得起粮吗?”
“粮食的价格如果上涨了,那以后面食的价格是不是也会上涨?无良地主会不会趁机涨地租?”
......
小崽子们因为这个问题争论不休,但似乎不管采取怎样的措施,对普通老百姓都不友好。
“谷贱伤农,米贵伤民。”
叶景辰用八个字总结了他们争论的重点。
粮食卖的太便宜,收益太低,会打击老百姓种田的积极性;如果粮食卖的太贵,则又会让老百姓最后无米可吃。
这是一个经济学的典型概念,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粮价处于一个不高不低的平衡状态,同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并且政府予以补贴。
在这个时代,重农抑商,国家税收最主要的来源就是田地赋税。
在没有其他税收来源的情况下,国家就指着那一点税收来运行,减免赋税说起来轻松,实施起来却很难,更别提对种田的老百姓予以补贴了,那根本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