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刘铭传:洋务改革先锋的传奇人生

攻克常州和苏州之后,淮军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刘铭传的部队也迅速壮大,独立成军。他的部队分为左、中、右三军,每军六个营,再加上一个炮营、亲兵营及幕僚人员,总计约有九千人,配备了大量的洋枪,成为淮军中的主力之一。

1863年七月,刘铭传接到命令追击太平天国的余部。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在洪仁玕等人的保护下逃往广德,后被太平天国将领黄文金接到湖州。刘铭传率部追击,攻陷了湖州和广德,并在战斗中击毙了黄文金。洪仁玕与洪天贵福最终逃往江西,但不幸被俘,壮烈牺牲。刘铭传因此功绩,被清廷正式任命为直隶提督。至此,年仅28岁的刘铭传已经达到了清朝军队中的高级军衔,成为当时淮军将领中任职最高的人之一

小主,

四、镇压捻军

1864年,曾国藩亲自督师剿灭捻军,刘铭传奉令率军由广德北上参与行动。此时,清将僧格林沁正率领精锐骑兵追击捻军,但捻军行动迅速,僧格林沁部疲于奔命。刘铭传的 铭 军 则遵循曾国藩、李鸿章的旨意,保存实力,驻守在六安、霍山一带,并未积极参战。结果,僧格林沁部在追击中遭遇了捻军的埋伏,1.1万多人马被全歼,僧格林沁本人也毙命。

清廷得知此事后震怒,对曾国藩进行了严厉的申饬,并给刘铭传处以革职留任的处分。然而,刘铭传并未因此气馁,他继续追击捻军,冲过周家口,强渡沙河,最终在宏济桥与捻军赖文光、任化邦、牛洛红等部遭遇。铭军凭借强大的洋炮队火力,对捻军造成了重大杀伤,并于次年三月攻下了黄陂县城。刘铭传因此官复原职,重新获得了清廷的信任。

然而,捻军的势力并未被完全消灭。九月,赖文光部与张宗禹部冲破曾国藩的沙河防线,进军河南中牟,并分为东、西两股捻军。曾国藩的河防战略宣告失败,他因此引咎辞职。清廷随后任命李鸿章接任剿捻重任。

李鸿章上任后,趁机扩充淮军,铭军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马营的数量和战马数量大幅增加。铭 军 负责追剿东捻军,经过三年的艰苦战斗,终于在扬州瓦窑铺将东捻军战败。清廷对刘铭传的战功进行了封赏,但刘铭传认为封赏太少,且自己积劳成疾不能坐骑,于是请假回乡养病。

在东捻军垂危之际,西捻军闻讯驰援,直逼天津。清廷惊恐万分,严旨催促刘铭传率军护卫。刘铭传向李鸿章献计,将西捻军引到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的狭长地带进行决战。铭 军 在西捻军被围后发起猛攻,最终致西捻军全军覆没。刘铭传因此晋爵一等男,成为清廷的重要将领之一。

五、失意闲居

随后赴陕甘,配合左宗棠镇压回民起义 [31]。至陕甘后,刘铭传头伤后遗症复发,加之李鸿章保荐出任陕西巡抚未成,以“脑痛欲裂”为由,奏准获假3个月回籍休养。此时 铭 军已有2万人马,刘铭传推荐甘肃提督曹克忠统领。刘回家不久,铭军武毅右营士兵因不服曹克忠管理而发生哗变。因此,刘铭传以荐举 非 人 而受革职处分。刘铭传心灰意冷,退志更坚,即在家乡大兴土木,修建庄园,修成合肥西乡的刘老圩和六安麻埠的刘新圩。

六、保卫基隆港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此时的刘铭传虽已退居乡间多年,但国家的危难时刻唤起了他内心深处的责任感。面对日益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刘铭传毅然决定重返战场。清政府任命他为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并随后授予他福建巡抚的职务,加兵部尚书衔,负责筹备抗击法国侵略者的任务。

1884年六月,法国军队将战火蔓延至台湾海域,清廷召见刘铭传入京,他立即呈递了一份关于整顿海防和强化军事准备的奏折,表明了坚定的抗法立场。同月,清廷诏令刘铭传督办台湾军务,法国则集结了一支特遣舰队准备进攻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