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五年(1750年),由于之前修建的十字河竹络坝在临黄、临运两地的效果不佳,高斌又一次面临革职的风险,但乾隆帝给予了他宽恕的机会。
到了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斌的命运似乎有所好转。这一年三月,乾隆帝南巡期间,仍旧赋予他以大学士的名义管理河道总督的事务。闰五月,他暂时接管了两江总督的职责。同年八月,面对盱阳县阳武漫工未及时合拢的情况,高斌主动请缨前往协助修筑。乾隆帝对此表示赞赏,并称赞他为急公任事的大臣典范。
然而,好景不长,乾隆十七年(1752年),虽然高斌已经七十岁高龄,乾隆帝仍然对他寄予厚望,并赐诗一首以示表彰。然而,次年,即乾隆十八年(1753年),洪泽湖发生了严重的洪灾,导致邵伯运河的两个闸口被冲毁,高邮、宝应等县遭受水灾。在此背景下,学习河务的布政使富勒赫上奏指出南河公费存在亏空问题,乾隆帝派遣策楞和刘统勋前往调查。调查结果揭露了多名官员的贪腐行为,其中包括外河同知陈克济、海防同知王德宣以及通判周冕等人。乾隆帝对高斌未能及时制止这些违法行为感到极为不满,并因此将他与协办河务张师载一同撤职,但允许他们在工地上效力以赎罪。
同年九月,黄河在铜山张家路决口,水流南下注入灵、虹等县,最终汇入洪泽湖,导致淮河水位上升。乾隆帝对这一事件的发生表示不解,认为既然秋汛已过,为何还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决堤?他命令高斌前往铜山,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堵口任务。在处理过程中,策楞上奏揭发同知李敦和守备张宾涉嫌贪污并延误工期,乾隆帝下令将二人斩首,并让高斌与张师载在场见证行刑,以此作为警示。然而,在行刑后,乾隆帝还是赦免了高斌与张师载,让他们继续留在工地效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五、死后哀荣
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高斌在工地上去世,享年七十二岁。乾隆帝得知消息后,给予了他内大臣的头衔,并从内库拨款一千两白银用于办理丧事,以示对其一生贡献的肯定。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南巡期间,发布谕旨,高度评价了高斌在其担任河道总督期间所取得的成绩。乾隆帝特别提到了高斌在治理毛城铺时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如设立徐州水位标志,规定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才开启闸门,以控制黄河水量。然而,后来的人没有遵循他的方法,导致了黄河水量减弱,河床淤积等问题。此外,高斌还坚持每年冬季亲自率领下属填筑黄河两岸的支河,这些做法有效地减少了洪水带来的损失。尤其是在三滚坝泄洪方面,高斌坚持堵闭,使得下游的州县多年获得了丰收。尽管在后期因过于自信而导致了张家路和运河河闸决堤的失误,但总体而言,高斌的贡献不应被抹杀。
基于此,乾隆帝决定将高斌与历史上着名的治河专家靳辅、齐苏勒、嵇曾筠一同列入祭祀名单,以此激励后来的河务管理者。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高斌被追赠“文定”的谥号,彰显了他作为文臣的卓越贡献。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隆帝御制《怀旧诗》,将高斌列为五位杰出督臣之一,进一步肯定了他在治理河道方面的成就。
最终,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高斌被追认为贤良,并入祀贤良祠,成为后人缅怀的对象。
六、结语
高斌的一生,既是一位杰出治水专家的成长历程,也是一个时代变迁下的缩影。从默默无闻的内务府小吏,到治水功臣,再到政坛风云人物,最后以悲剧收场,高斌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遭遇挫折,只要坚持本心,依然能够获得世人永久的尊敬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