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吴世璠:最后的挣扎与悲剧的终结

一、贵阳继位

吴三桂在决定起兵反清之前,曾试图接回在京的儿子吴应熊,但后者拒绝返回昆明,并且将康熙帝即将采取的削藩计划告知了吴三桂,同时让吴三桂的密使秘密带走了自己的大儿子吴世璠。这一举动无疑加速了吴三桂反清的步伐。然而,吴应熊最终还是没能逃脱清廷的惩罚,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5月18日)四月十三日被康熙帝诛杀,一同遇难的还有他的次子吴世琳。吴世璠得以留在云南,成为吴三桂的重要继承人。

随着吴三桂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于衡阳称帝,吴世璠被封为皇太孙。不久之后,吴三桂病重,他授意心腹大臣迅速召回吴世璠,以便交代后事。然而,在吴世璠抵达之前,吴三桂便已病逝。为了稳定军心,避免引起混乱,吴三桂的亲信们决定暂时隐瞒他的死讯,下令关闭衡州城门,禁止任何人出入,并且每日仍按惯例向吴三桂的寝宫进奉衣物食物,以此来维持表面的平静。

与此同时,吴三桂的侄子、女婿以及其他心腹将领聚集在衡州,共同商讨对策。他们推举吴国贵总管军务,并派遣胡国柱返回云南迎接吴世璠前来衡州奔丧。然而,留守云南的郭壮图坚决反对这一计划,他认为云南是战略要地,不能轻易让吴世璠离开。胡国柱极力劝说,但郭壮图始终不肯改变立场,甚至认为可以放弃湖南,固守险要之地,继续在云南建立“夜郎王国”。

胡国柱无奈之下,只能将吴三桂的遗体用棉花包裹,秘密运送回贵州和云南,而吴世璠则在胡国柱的陪同下前往贵阳。在那里,吴世璠即位为帝,将贵阳府贡院设为临时行宫,并定年号为“洪化”,追尊吴三桂为“太祖高皇帝”,其父吴应熊为“孝恭皇帝”。官制沿用了吴三桂时期的体系,并对诸位将领进行了封赏,其中方光琛、郭壮图成为核心成员,吴世璠的叔叔吴应期被封为楚王。经过一系列的政治斗争,郭壮图的女儿最终被册封为皇后。

值得注意的是,吴世璠即位时遭遇了不祥之兆:在胡国柱奉命筑坛进行祭祀仪式时,突然刮起了强劲的阴风,所有的灯烛都被吹灭。这些迹象似乎预示着吴世璠统治的不稳定性和即将到来的危机。

二、全盘崩溃

吴三桂逝世之后,吴军内部的军心开始进一步涣散,局势变得愈发不可收拾。吴应期坚守岳州,但到了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月,形势愈发危急,他不得不弃城突围而逃,导致岳州失守。岳州的失陷意味着湖南的大门完全敞开,为清军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正月二十七日,早已集结在荆州待命的清军乘势渡江,数千艘船只同时出发,场面壮观。康熙帝随即下达了全面进攻的命令,吴军在清军的猛烈攻势下全线溃退。

吴应期、胡国柱、王绪等人从岳州一路逃至辰州,试图在这里重新组织防线。他们选择在辰州安营扎寨,凭借险要的地势据守。然而,到了这个时候,除了辰州、武冈、新宁之外,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已经落入清军之手。

面对吴军的败退,清军各路大军迅速推进。大将军察尼趁机夺取了岳州,并且攻克了辰龙关,切断了吴军的退路。安亲王岳乐率军攻克长沙,进一步巩固了清军在湖南的控制权。与此同时,喇布收复了衡州,傅宏烈等部则成功收复了桂林,这些胜利使得清军在南方的战略地位大大加强。

三、内部倾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