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清初名将阿济格:英勇背后的悲剧命运

顺治五年(1648年)七月,阿济格被封为平西将军,出兵镇压天津、山东曹县一带的抗清队伍。十一月,喀尔喀二楚呼尔行猎接近边界,阿济格奉命出驻大同。十二月,大同总兵姜镶得知清军即将到达,产生了疑虑,于是倒戈反清,总督耿焞逃往阳和,附近十二座城池响应姜镶起兵反叛。阿济格闻变,星夜驰往大同围困该城,顺治帝任命阿济格为平西大将军,率都统巴颜等会征姜镶。

顺治六年(1649年)正月,姜镶的部将刘迁进犯代州,占据了外城,章京爱松古、游击高得胜以及蒙古兵都被困。阿济格派遣博洛前去救援,最终解围。三月,阿济格得知两位福晋去世的消息,多尔衮劝他回京处理丧事,但阿济格谢绝说:“我不图富贵,只希望能在史册上留下我的功绩。摄政王为了国家大事忙碌不已,我怎能因为妻子之死而耽误国事?”四月,阿济格收复了左卫。六月,阿济格致信多尔衮,要求封为叔王,并指出辅政豫亲王的儿子功小不当优异,郑亲王乃叔父之子,不应称叔王。多尔衮以此为由数落阿济格妄图越分及私除职官等罪行,众人提议削去其爵位,但多尔衮以阿济格恃亲冒请为由免去了处罚,只是命令他不要参与部务及接触汉官。八月,阿济格再次同贝子巩阿岱统兵征讨大同。八月二十八日,姜镶的部将杨振威杀了姜镶及其兄姜琳、弟姜有光,归顺清军。次日,阿济格率军进入大同城内,拆毁了大同城墙,并制造了大同之屠后还师。

五、失败赐死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英王阿济格利用摄政王多尔衮突然病逝的机会,试图谋乱夺政。多尔衮去世后,阿济格看到了权力真空的机会,认为这是夺取最高权力的最佳时机。然而,他的计划并未得到足够的支持,最终以失败告终。

多尔衮的去世发生在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这一消息很快传遍了京城内外。阿济格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利用朝廷内部的混乱夺取大权。他开始秘密地策划一场政变,试图取代多尔衮成为新的摄政王。然而,阿济格的计划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响应和支持,尤其是在多尔衮去世后,朝廷内部的权力格局发生了变化,许多大臣和王公贵族并不愿意看到阿济格掌握大权。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议政王大臣会议对阿济格的罪行进行了审议。阿济格的野心和行为被认为是极其危险的,可能会威胁到顺治帝的安全和清朝的稳定。因此,会议决定将阿济格幽禁,并剥夺了他儿子劳亲的王爵,将其降为贝子。

在幽禁期间,阿济格的行为并未有所收敛,反而更加狂暴无礼。他在监房内私藏大刀,暗中挖掘地道,并扬言要放火烧毁监房。这些行为进一步加剧了他对朝廷的威胁,也表明他对现状的极度不满和反抗心理。

顺治八年(1651年)十月十六日(11月28日),诸王认为阿济格的行为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担心他会给未来带来更大的隐患。因此,他们建议立即处死阿济格,以免后患无穷。顺治帝听取了诸王的意见,下令让阿济格自尽,并将其从宗籍中除名,同时他的儿子劳亲也被赐死。

阿济格的结局是清朝早期政治斗争的一个典型例子,它展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以及对稳定和秩序的维护是多么重要。阿济格的失败也警示了其他王公贵族,试图挑战皇权和摄政权威将会面临的后果。

直到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帝下令为阿济格平反,重新修建了他的墓园。这一举措体现了乾隆帝对历史人物的重新评估和宽容态度,同时也是对阿济格在清朝建立过程中所做出贡献的一种认可。

六、结语

阿济格的一生是那个时代许多满洲贵族将领命运的缩影。他们凭借着非凡的军事才能为清朝的兴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往往由于性格或政治原因未能善终。阿济格的故事提醒我们,在历史长河中,个人的性格和选择同样重要,它们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命运,也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