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髦:为何不趁司马昭上朝时杀掉他,而是选择发动自杀式讨伐?

胡宇伦 胡宇伦 1758 字 3个月前

从此,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较量,悄然展开。这场较量,不仅关乎个人命运,更关乎整个魏国的未来。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游戏,就此拉开帷幕。

权力的博弈:机会与危机并存

公元255年,魏国镇东将军毋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以司马师擅行废立为由,在淮南举兵反叛。

司马师亲自率军平定叛乱,却因受惊过度,使眼珠从眼眶崩出,痛死于许昌。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彻底打乱了魏国的政治局势。

司马师之死,对曹髦来说无疑是个天赐良机。他立即意识到,这是收回皇权的绝佳机会。曹髦当机立断,一面下诏让尚书傅嘏率军返回洛阳,一面暗中筹划宫廷政变,打算一举铲除司马昭。

这个年仅14岁的少年帝王,展现出了远超年龄的政治敏锐性和行动力。然而,曹髦低估了司马昭的老谋深算。司马昭接到诏书后,并未按照曹髦的意思行事,而是亲自率兵返回洛阳。

这不仅化解了曹髦的政变计划,更彻底架空了曹髦的权力。司马昭的这一步棋,可谓神来之笔,既保住了自己的地位,又不动声色地压制了年轻帝王的野心。

从此,司马昭变得极为谨慎,很少进宫面见曹髦,绝不给曹髦任何可乘之机。而曹髦,也只能暂时按捺下来,等待下一次机会的到来。这种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局面,让整个朝廷都笼罩在一种诡异的气氛中。

这场权力的博弈,看似曹髦落了下风,但实际上,这仅仅是开始。年轻的帝王正在学习,正在成长,而更大的较量还在后面。

每一次失败,都让曹髦变得更加成熟,更加谨慎。他开始学会隐忍,学会等待,为日后的反击做准备。

试探与反击:一场惊心动魄的博弈

三年后,淮南再次发生叛乱。司马昭亲自率兵平定叛乱,威望大涨。或许是觉得自己的地位已经稳如泰山,司马昭开始琢磨着要不要取而代之。

为了试探朝臣们的态度,司马昭故伎重演,让曹髦下诏册封自己为晋公,并赐予九锡、假黄钺、奏事不名、剑履上殿等一系列特权。

这些特权,无疑是为篡位做准备。司马昭这一步棋,可谓用心良苦,既能试探朝臣态度,又能为自己积累威望。

然而,曹髦并非等闲之辈。他洞察了司马昭的意图,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顺水推舟,隆重宣布册封司马昭为晋公,并附带各项特权。

按照惯例,司马昭装模作样地推辞。而曹髦则不依不饶,前后九次下诏要册封司马昭。这不仅让司马昭陷入两难,更暴露了朝中对司马氏篡位的态度。曹髦这一招以退为进,既揭露了司马昭的野心,又给了朝臣们表态的机会。

小主,

结果,站出来支持司马昭的人寥寥无几。司马昭的如意算盘落空,谋权篡位的计划只能暂时搁置。这一结果,却给了曹髦极大的信心,也让司马昭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并非如想象中那般稳固。

这一回合的较量,曹髦可谓技高一筹。他不仅化解了司马昭的篡位企图,更借机试探了朝臣们的态度。然而,这场博弈远未结束,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两个政治高手的较量,正进入白热化阶段。

孤注一掷:帝王的最后倔强

一年后,司马昭再次故技重施,要求曹髦第十次下诏册封自己。这一次,18岁的曹髦终于忍无可忍。

他拔出佩剑,一剑斩断烛台,怒喝出那句震古烁今的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时的曹髦,不再是那个谨慎隐忍的少年,而是一个勇于直面权臣的帝王。

曹髦决定赌上最后的尊严,除掉司马昭,拼一个无悔的人生。他开始秘密筹划,准备在皇宫北部的凌云台将司马昭杀掉。

为此,他召见了冗从仆射李昭和黄门从官焦伯,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这个计划虽然冒险,但却是曹髦最后的希望。他知道,如果这次失败,等待他的将是更悲惨的命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曹髦召司马昭入宫的那天,天降大雨,司马昭无法前来。计划推迟,消息却不幸走漏。曹髦意识到局势已经失控,他面临着被废黜的危险。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曹髦做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决定:带人直接找司马昭火拼。这个决定,注定要改变历史的走向。它不仅体现了曹髦的勇气,更显示出他对帝王尊严的坚持。在他看来,与其被动等待命运的审判,不如主动出击,哪怕结果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