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大学的第一节课

三人吃完晚饭,已经是七点钟了,吃完饭收拾好,两女就不约而同的回到自己的房间,不敢在客厅多留,生怕控制不住自己,又钻进叶辰的卧室。

也可能是自己真的累了,十点多躺在床上,没一会儿叶辰就昏昏沉沉的进入了梦乡。

早晨七点多,叶辰就准时起床,感叹着大学的课程没有高中那么累,那么紧,简单的收拾了一下,便出门上课。

因为宋青青和贾子涵两人上午没课,所以叶辰也没吵醒两人。

等来到班级,同学们也来的差不多了,让叶辰惊喜的是,大家真的没昨天那么热情,一直围着自己转,看到他都跟他打了招呼,便开始看手机,要么就是小声聊天。

当然也有人已经开始努力学习,毕竟清北大学这样高等学府,是向国家输送高级人才的院校,人越优秀,以后发展的肯定就越好。

昨天叶辰看了课程表,第一节课是历史文学的科目,他刚坐下没一会儿,就看到一个有些秃顶的中年男人走进教室。

走上讲台后,老师开口说道:“大家好,我叫朱正明,是您们的历史文学的老师,很荣幸成为你们的老师,废话不多说,现在开始我们的课程。”

朱正明洪亮且富有磁性的声音瞬间在教室里回荡开来:“同学们,华夏历史源远流长,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巨着,每一页都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热血与梦想,大家对咱们华夏历史的理解,我知道大家对叶辰很推崇,很多人都是叶辰的粉丝,他优秀的作品征服了很多人,那就让叶辰同学跟我们一起讨论下。

叶辰有些无语,怎么就到自己身上了,明明自己也只是个学生,不过他对老师的做法没有任何意见,因为有学生的加入,可以让历史知识不会那么枯燥,他站起身来,恭敬地向朱正明老师和同学们鞠了一躬,谦逊地说道:“老师,同学们,很荣幸能跟大家分享我对历史的理解,历史于我而言,既是演艺生涯中的养分,更是心中一直敬畏与热爱的领域,还望在接下来的交流中,老师多多指教。”

朱正明老师微笑着点头,抬手示意叶辰坐下,而后转身在黑板上奋笔疾书,写下“华夏起源”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咱们先从华夏民族的起源说起,这是一切历史的开端,也是解开诸多谜团的钥匙,叶辰对三皇五帝的传说有自己的见解,能跟大家大家分享一二吗?”

叶辰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开口道:“老师,传说背后必有其真实的历史根基,比如黄帝大战蚩尤,这看似神话的故事,是否蕴含着远古部落间为争夺生存资源而爆发冲突的影子?而且从文化传承角度看,这些传说为华夏民族塑造了最初的精神内核,像黄帝所代表的坚韧、智慧与领导力,成为后世子孙代代相传的品质。”

朱正明老师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的光:“叶辰说得很在理,三皇五帝的传说确实是华夏民族精神的源头,它承载着先民们对祖先的崇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历史研究角度,虽然目前尚未有确凿的考古证据能完全还原当时的场景,但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的解读,以及各地不断发掘出的史前遗址,我们能窥探到那个时代的蛛丝马迹,就如良渚古城遗址,其复杂的水利工程、精美的玉器,无不彰显着当时高度发达的社会组织与工艺水平,这或许与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着课程的深入,话题逐渐转向了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百家争鸣、思想激荡的黄金时代,朱正明老师激情澎湃地讲述着:“此时期,诸子百家各抒己见,儒家倡导‘仁政’、‘礼治’,以孔子、孟子为代表,欲以道德感化世人;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老子、庄子看透世事繁华,追求内心宁静;法家强调‘以法治国’,商鞅、韩非为乱世开出一剂猛药,叶辰,若你身处那个时代,会倾向于哪家学说呢?”

叶辰托腮沉思,来不及无语为什么一直提问自己,还是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片刻后回答:“老师,这实在是个艰难的抉择,若是从治国平天下角度,儒家的‘仁政’理念能凝聚民心,让国家长治久安,但推行起来需时日,且易受乱世权谋干扰;道家的‘无为’看似消极,实则蕴含顺应自然、不折腾的智慧,可在动荡局势下,又显得有些无力;法家的严苛律法能迅速强国,却可能牺牲百姓的部分自由与权益,我想,若是我,可能会取三家之长,以儒家思想为根本,用道家智慧调和,佐以法家制度保障,在乱世中寻求一条平衡发展之路。”

同学们听后不禁鼓掌叫好,朱正明老师亦是频频点头:“叶辰这一番见解,颇有融会贯通之意,在历史长河中,诸多王朝的兴衰也印证了单一学说的局限性,汉朝初期,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奉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休养生息,让百姓得以喘息,国家恢复元气;汉武帝时,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统一全国思想,巩固统治;而历代律法制定,又多有法家精神的渗透。可见,历史是一面镜子,各代统治者都懂得从中汲取经验。”

讲到汉朝,自然绕不开丝绸之路。朱正明老师绘声绘色地描述着:“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这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之路,其意义深远非凡,叶辰,你觉得丝绸之路对华夏历史的影响主要体到现在哪些方面呢?”

叶辰眼中放光,兴奋地说:“老师,丝绸之路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从经济上看,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远销海外,让我缓一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