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
李祯深受陈恪影响,高度重视思想上的统一。
说起这个问题陈恪给他分析过,“思想上的统一并不是僵化的、一致的,而是在爱国忠君思想不变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
“比如说有的批评,他能从现实中发现问题,而不是凭空捏造,想解决这些现实问题而提出批评,这就是爱国的忠君的思想。”
“再比如某些建议,不一定是切实可用的,但他想为大兴王朝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这就是爱国的忠君的思想。”
陈恪说的很清楚,李祯也理解的很透彻,看着石镇的文章拼命往里套,却没看见一点对大兴王朝有用的东西,于是断定石镇是想扰乱大兴文人的思想,给大兴王朝制造问题。
本着这个认识他就不想再让石镇发声,就想借着阴谋组织的罪名将他抓起来。
可肃反扩大化的危害太大,包拯不能说服李祯,只能让邓恩、李宪暂缓行动,急忙去找陈恪。
陈恪得知这个消息,想都没想就进宫去劝李祯,恳切地说道:“道理不辩不明,石镇的理论是臣立意反驳的对象,通过辩论来让人们明白孰是孰非。”
“如将石镇抓起来,反而给某些人传递一个错误信息,石镇说的有理,臣辩不过,这个信息会误导许多人。”
他反对抓捕石镇,让李祯疑惑地问道:“为了达到辩理的目的,他就是阴谋分子也不抓他吗?”
“不是...”陈恪解释:“如有确凿证据,自然是要抓的,将罪证公布天下即可。”
他的这个说法又让李祯糊涂了,“对王钦、吴学文、朱顶他们,其阴谋分子的确定也是从各种蛛丝马迹中分析出来的,难道也不抓吗?”
李祯有点教条了。
陈恪回道:“他们做事极其隐秘,如要证据确凿,就要等他们再次作乱了,这是我们不能等的。”
“在这件事上不应担心抓错,错了可以朝廷的名义道歉并给与补偿,但绝对不能等他们作乱。”
他提到了补偿,是大兴王朝最先提出国家赔偿的人,让李祯想了半天才缓缓说道:“就这么做吧。”
他无奈地接受了这项建议,还是感觉面子上过不去,皇上怎能犯这样的错误?
于是陈恪建议,“凡是皇上决定的错案一律都是臣下达的命令,由臣来承担责任。”
说完这话他的脸色也不好看,还想弥补一个损失,“如需追偿臣的经济责任,皇上得给臣报了这笔费用。”
他可以背黑锅,但绝不想损失钱,可李祯不干,“我只赚了两百文稿费,哪有钱给你报销?”
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涉及经济利益两人就要好好谈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