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河南省——蚩姓、贶姓、电姓、难姓、呆姓、岁姓

蚩姓(chī)

- 起源:蚩姓是非常罕见的姓氏,为蚩尤氏之后。《归藏》中提到“蚩尤出自羊水(养水)”,即现在河南省宝丰县的石河,黎姓氏族最早在此发源,后来出了蚩尤这个大首领后,聚居地一带被叫做滍水。涿鹿之战后部分族人南迁,其中一支定居在许昌东南部,为纪念发源地,以蚩为姓,发展出蚩家村,后改名为郭集村。

- 变迁:自定居后,蚩姓主要在当地繁衍发展,因人口较少,向外迁徙等大规模变迁活动不明显。随着时间推移,也有少量蚩姓人口因求学、工作等原因逐渐向周边地区扩散,但总体仍以河南许昌为主要聚居地。

- 分布:全国范围内蚩姓人数较少,绝大部分集中在河南省许昌市,尤其是郭集村社区,这里有700多人姓蚩。

贶姓(kuàng)

- 起源:贶姓源于清朝后期,专家认为贶姓是况姓的一个支系,可能是登记时况字误写为贶,后面便将错就错成为了贶姓。还有说法称该姓是鲜卑贵族后代,但无法考证。

- 变迁:约1860年前后,贶姓祖先举家迁徙至安阳市(古称邺)关园村定居并更改姓氏,后经几代传承繁衍,逐渐有部分后裔向其他地区迁徙,但规模较小。

- 分布:主要分布在河南安阳市区,在邯郸、南阳、济源、鹤壁等地也有少量家族成员分布,全国其他地区如石家庄、北京、上海等地有零散分布,但人数稀少,不过百人。

电姓(diàn)

- 起源:源于官位,出自秦朝时期霆吏。在史籍《谷梁传》中,“震,雷也”,电在古代与雷相联系,是霆的代称。霆鞭、霆杖是执掌五刑之外常刑的主要惩罚刑法,执行者称“霆吏”,在霆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霆氏、电氏。

- 变迁:从秦朝起源后,电姓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属于罕见姓氏,人口数量较少,在河南当地相对集中,没有大规模的迁徙和扩散活动记录,基本在河南及周边一些地区缓慢繁衍发展,近代以来有少量人口因各种原因迁徙到其他省份。

- 分布: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在台湾屏东、台北、台东、花莲以及云南畹町等地也有分布,但人数不多,全国电姓人口约1000人。

难姓(nìng常见)或(nàn)

- 起源:难姓源于鲜卑族,出自古鲜卑族吐难氏部族。古鲜卑语“吐难”是对一种禽类动物(可能是鸵鸟)的称呼,该部族人崇尚此鸟,便以“吐难”为部族名和姓氏。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吐难氏分改为难氏、山氏。

- 变迁:北魏时期,部分难氏随鲜卑族北迁至东北地区,松花江曾一度改名为“难江”,随后又迁徙到朝鲜半岛。1997年河南焦作武陟县出土的南北朝古石碑记载了名为“难楼”的鲜卑族官员事迹,表明其后裔在武陟一带繁衍。

- 分布:在河南省主要分布于洛阳市、焦作市武陟县一带,武陟县有四个难氏小村。韩国也有不少难姓人,他们认为河南的难氏族人是其先祖一脉。

呆姓(常见ái)或(dāi)

- 起源:呆姓为现行罕见姓氏,目前暂无确切起源资料。有猜测可能是由杲姓误写或其他原因演变而来,也可能与历史上的少数民族融合或特殊事件有关。

- 变迁:呆姓在历史上缺乏大规模迁徙等明显变迁记载。因是罕见姓氏,人口流动可能主要受个人因素如求学、工作等影响,逐渐从原居住地向其他地区有少量扩散。

- 分布:在河南省内暂无集中分布的明确记录。全国范围内,山西平陆、台湾高雄、四川乐山、福建上杭等地有分布。

岁姓(sùi)

- 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相传岁姓起始于明代,为明朝建文帝后裔,建文帝之子朱文奎为避朱棣追杀,改称岁山,其后人以岁为姓。二是岁姓由“艾岁”氏所改,而艾岁氏是周朝宋国始祖微子启后裔的一支改姓而来。

- 变迁:自始祖岁山在河南邓州定居后,子孙繁衍。岁姓文化(邓州)研究会曾到镇平县岁坡村、南阳卧龙区岁庄等地交流,说明岁姓在河南有一定的迁徙和分布扩展,部分族人也迁徙到了江苏沭阳、湖北丹江口市等地。

- 分布:在河南省主要分布于邓州市都司镇的大岁营、小岁营、岁楼寨等地,还有镇平县杨营镇岁坡村、南阳卧龙区陆营镇岁庄、社旗县陌陂乡石行赵庄等。全国其他地区如江苏宿迁市沭阳县、淮安市,湖北丹江口、老河口、十堰市,河南洛阳、新乡,江苏常州、苏州,云南泸水,山西晋城、运城,甘肃酒泉、永昌,台湾高雄等地也有岁姓人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