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大结局

最后甚至发展到,无数青壮自告奋勇的要参军入伍,不要都不行。

当然了,有好事就有坏事。

不知道多少奏折弹劾边关某个将军或者谁,有奸淫掳掠的行为。

不过都被郑渊压下了去,又不是我大周子民,管他呢。

又过了两个月,冬季来临,当初参与进来的十一国已经灭了一半。

不过由于天气寒冷,很多士兵哪怕有棉衣都不太适应,只能暂且停下征战的步伐。

同时,第一次互市也圆满结束,从突厥手中收获了不知道多少棉花。

虽然表面上看上去是双方共赢,但是根据锦衣卫汇报,这一次棉花种子的需求增大了近一倍。

这也就意味着,突厥种棉花的人与地,越来越多了。

而对于大周灭国的行为,吃的满嘴流油的突厥只是象征性的询问了一下就没了下文。

或许在突厥看来,大周灭掉的都是他鞭长莫及的小国。

那些小国灭了也就灭了,像他突厥,大周是不可能也不敢跟他们随意开战的。

毕竟在他们手里,大周吃亏不是一次两次了。

但是他们又哪里知道,大周早就对他们出手了,只不过是小刀喇肉,循序渐进罢了。

如果棉花种子的需求再以这种速度增长下去,不出五年时间就可以收网了。

不过很显然郑渊不准备等那么久,在他的预估里,最多再有两年时间,突厥的粮食产量就会严重不足,需要依靠从外边购买。

当然,在这段时间内,只要突厥能够提供棉花,大周会毫不吝啬的倾售粮食。

虽然这样会导致大周境内存粮不足,但是为了除掉突厥这个心腹大患,这一点代价还是很值得的。

随着冬天过去,春天到来,大周的士兵再次出征,依旧剑指那些零散的小国。

而且这次郑渊给边关增派了更多的物资,包括攻城器械,边关的军队士气高昂,一路势如破竹。

然而,突厥似乎察觉到了一丝危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们开始限制棉花的种植以及售卖数量,待价而沽,试图以此来制衡大周。

但郑渊早有预料,他一方面派人安抚国内应运而生的棉商,另一方面加紧对突厥内部的渗透。

在大周的策反下,突厥一些部落开始动摇,他们不满大汗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生计,内乱逐渐在突厥滋生。

但是其实他们就是舍不得那些触手可得的利益罢了。

对突厥可汗而言,他们是鼠目寸光的投机者,而对于大周来说,那就是极好的帮手。

有了这些人的存在,郑渊逐渐对突厥动了心。

朝堂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