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
五、心理干预
爆炸伤伤员不仅身体遭受创伤,心理上也往往受到极大冲击,容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在紧急救治过程中,要注重对伤员的心理干预。救援人员和医护人员在救治过程中应给予伤员关心、安慰和鼓励,稳定其情绪。在伤员病情稳定后,可安排专业心理医生进行心理评估和疏导,帮助伤员克服心理障碍,树立康复信心,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恢复。例如,一名经历爆炸事故后幸存但失去双腿的伤员,在心理医生的长期疏导和支持下,逐渐走出心理阴影,积极配合康复治疗,重新适应了生活并开始学习新的生活技能。
六、结论
爆炸伤紧急救治是一个系统、复杂且争分夺秒的过程,涵盖现场急救、伤员转运、院内救治以及心理干预等多个环节。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相互配合,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或延误都可能影响伤员的救治效果和预后。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爆炸伤紧急救治体系,提高救援人员和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应急能力,加强多部门、多学科之间的协作与沟通,才能在爆炸事故发生时最大限度地挽救伤员生命、减少伤残率,为社会稳定和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爆炸伤用药及注意事项
摘要: 爆炸伤往往导致复杂且严重的创伤,涉及多系统多器官损伤。本文详细阐述了爆炸伤在不同治疗阶段的用药种类、作用机制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包括现场急救、清创缝合、抗感染、疼痛管理、营养支持等方面的用药,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员提供全面的用药指导,以提高爆炸伤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一、引言
爆炸伤由于其突发性和高能量冲击特性,可造成多种类型的损伤,如开放性骨折、大面积软组织损伤、内脏破裂出血、颅脑损伤以及烧伤等。这些损伤不仅需要及时的外科处理,合理的药物治疗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恰当的用药有助于控制出血、预防和治疗感染、缓解疼痛、促进组织修复以及维持患者的整体生理平衡,从而提高爆炸伤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质量。
二、现场急救用药
1. 止血药物
在爆炸伤现场,控制出血是首要任务。对于难以通过压迫止血的严重出血情况,可考虑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它通过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激活,从而减少纤维蛋白的降解,达到止血的目的。一般可静脉注射,首次剂量为 1g,随后可根据出血情况在 1 小时后追加 0.5g。但使用时需注意,氨甲环酸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对于有血栓病史或高凝状态的患者应慎用。此外,对于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调整剂量,因为药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肾功能减退可能导致药物蓄积。
2. 急救复苏药物
对于出现休克或心脏骤停的伤员,现场可能需要使用急救复苏药物。肾上腺素是常用的急救药物之一,在心脏骤停时,可通过静脉注射或气管内滴注,剂量一般为 1mg,每 3 - 5 分钟可重复一次。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兴奋α和β受体,增加心肌收缩力、提高心率、收缩外周血管,从而提升血压和改善心脏灌注。然而,肾上腺素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同时,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应谨慎使用,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三、清创缝合阶段用药
1. 局部麻醉药物
在进行清创缝合时,为减轻患者疼痛,常需使用局部麻醉药物。例如利多卡因,它通过阻断神经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阻止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产生局部麻醉作用。一般可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常用浓度为 0.5% - 1%,最大剂量不超过 4.5mg/kg(不加肾上腺素)或 7mg/kg(加肾上腺素)。使用利多卡因时,需注意询问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对于过敏体质患者可先进行皮试。此外,避免将药物误注入血管内,否则可能引起严重的毒性反应,如抽搐、心脏骤停等。
2. 预防破伤风药物
由于爆炸伤伤口多为开放性伤口,感染破伤风的风险较高,因此需常规使用预防破伤风药物。破伤风抗毒素(TAT)是常用的药物之一,它能中和伤口内可能存在的破伤风毒素。一般在伤口清创后尽早皮下或肌肉注射 1500 - 3000IU。但 TAT 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在注射前需进行皮试。若皮试阳性,可采用脱敏注射法,但脱敏注射过程中仍需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过敏症状,如皮疹、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另外,对于过敏反应严重或既往有 TAT 过敏史的患者,可选用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其无需皮试,安全性相对较高,但价格较贵。
四、抗感染用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1. 抗生素的选择
爆炸伤患者由于伤口污染严重且组织损伤广泛,极易发生感染,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至关重要。在早期经验性用药时,通常需覆盖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以及厌氧菌。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钠是常用的选择之一,它对革兰阴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部分革兰阳性菌也有一定作用,同时对β-内酰胺酶稳定。一般成人剂量为每日 1 - 2g,分 1 - 2 次静脉滴注。此外,可联合甲硝唑等抗厌氧菌药物,甲硝唑能抑制厌氧菌的 DNA 合成,从而发挥抗菌作用,常用剂量为 0.5g,每 8 - 12 小时静脉滴注一次。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用药,避免抗生素滥用导致耐药菌产生。
2. 抗生素使用的疗程
抗生素的使用疗程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对于轻度感染且伤口愈合良好的患者,抗生素使用 3 - 5 天即可;对于中度感染,如伤口有轻度红肿、渗液等,疗程可能需要 7 - 10 天;而对于严重感染,如伴有全身症状(发热、寒战、白细胞升高等)或有深部组织感染(如骨髓炎、脓毒症等)的患者,抗生素疗程可能需要延长至 2 - 3 周甚至更长时间。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的感染症状是否改善、体温是否正常、血常规指标是否恢复等,以确定是否可以停药或调整用药方案。同时,长期使用抗生素还需注意监测肝肾功能等不良反应,如头孢曲松钠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甲硝唑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肢体麻木等)等,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或换药。
五、疼痛管理用药
1. 非甾体抗炎药
对于轻度至中度疼痛的爆炸伤患者,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作为首选药物。如布洛芬,它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一般口服剂量为每次 0.3 - 0.6g,每 6 - 8 小时一次。但 NSAIDs 存在胃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可能导致胃痛、恶心、呕吐、消化道溃疡等,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病史(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的患者应慎用或禁用。此外,NSAIDs 还可能影响肾功能,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也需调整剂量或避免使用。
2. 阿片类药物
对于中重度疼痛患者,阿片类药物可有效缓解疼痛。吗啡是常用的阿片类镇痛药,它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产生强大的镇痛、镇静作用。一般可皮下或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剂量为每次 5 - 10mg,静脉注射剂量为每次 2 - 5mg,必要时每 4 - 6 小时可重复给药。然而,吗啡具有呼吸抑制、便秘、尿潴留、成瘾性等不良反应。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深度等,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功能不全等)的患者更应谨慎使用,防止呼吸抑制导致严重后果。同时,为减少便秘等不良反应,可适当给予通便药物预防。
六、营养支持用药
1. 肠内营养制剂
爆炸伤患者由于身体处于高应激状态,能量消耗大,营养支持对于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康复十分重要。肠内营养制剂是常用的营养支持方式之一,它包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制剂,如整蛋白型、短肽型、氨基酸型等。一般通过鼻胃管或鼻空肠管缓慢滴注或泵入,初始滴注速度宜慢,约 20 - 30ml/h,逐渐增加至 100 - 125ml/h,每日总量根据患者的能量需求计算,一般为 1500 - 2500kcal。在使用肠内营养制剂过程中,需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腹胀、腹泻、呕吐等胃肠道不耐受症状,若出现上述症状,可减慢滴注速度、调整制剂浓度或暂停使用,待症状缓解后再继续。
2. 维生素与矿物质补充剂
除了肠内营养制剂外,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例如,维生素 C 对于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加速伤口愈合具有重要作用,可每日补充 1 - 2g。锌对于免疫功能调节和组织修复也有帮助,可适当补充锌剂,如硫酸锌,每日剂量为 15 - 30mg。在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时,需注意避免过量补充,因为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过量可能会引起中毒反应,如维生素 A 过量可导致头痛、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锌过量可能影响铜的吸收,导致铜缺乏性贫血等。
七、其他用药
1. 促进组织修复药物
一些药物可促进爆炸伤后的组织修复,如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它能促进表皮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从而加速伤口愈合。一般可将 rhEGF 溶液直接喷洒或涂抹于清洁后的伤口表面,每日 1 - 2 次。但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因为感染可能影响药物的作用效果。同时,对于有肿瘤病史或正在接受放疗、化疗的患者,应谨慎使用,防止促进肿瘤细胞生长。
2. 改善微循环药物
爆炸伤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微循环障碍,影响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因此,可适当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前列地尔。它通过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改善微循环灌注。一般可静脉滴注,剂量为 5 - 10μg,每日 1 - 2 次。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头痛、面部潮红、低血压等不良反应,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剂量或停药。
八、结论
爆炸伤的治疗涉及多方面的用药,从现场急救到后续的康复治疗,不同阶段的药物选择和使用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医疗专业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伤情、全身状况以及药物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以确保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最大程度地提高爆炸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和功能恢复。同时,在用药过程中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用药策略,以适应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