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粉墨登场

华夏人的传统,重要的事情要么开头就说,要么就留在后面。

在一些影响力比较小的诸子百家登场之后,时间已经拿到了下午,在草草的用过了午膳之后,终于轮到了重量级的诸子百家粉墨登场。

首先登场的是小圣贤庄的儒家掌门人伏念,没错正是齐鲁三杰之首伏念亲自出场,毕竟这个机会对于儒家来说太过于重要,想当年他们的祖师爷孔子都没办法进入秦国,他们不得不慎重,于是派出重要的人选。

伏念的礼节做的很到位,上台之后先向周围施了一个儒家的礼节,然后才开口讲述他们的政治观点。

“公子扶苏,诸位王公贵族、达官显贵以及其他诸子百家的同仁们:

吾乃小圣贤庄掌门人伏念。

今时今日,吾欲向诸君详尽阐述我儒家对于治国理政的一番深刻见解。

治国之道,重中之重乃仁德也。

恰如古语有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倘若当政者能够心怀仁德,以身作则,成为万民之表率,百姓必然会如众星拱辰一般,发自肺腑地真心拥戴。

遥想古之圣王,尧、舜、禹,皆凭借仁德治理天下,他们对百姓关怀备至,忧百姓之所忧,乐百姓之所乐,正因如此,方能使得天下归心,四海升平,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之景。

且观如今之大秦,历经烽火硝烟,一统六国,百姓内心极度渴望的乃是安定祥和的生活。

值此之际,大力推行仁政,实乃当务之急。应当着力减轻百姓的赋税徭役,使他们能够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元气。

想当年,梁惠王曾向孟子询问何以利吾国,孟子答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倘若一味地盲目追求利益,而全然不顾百姓的生死存亡,必然会致使民不聊生,国家的根基亦将随之动摇,大厦将倾。

再者,重视民生,此乃治国之根本基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百姓乃是国家的根基所在,唯有让他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方可促使国家繁荣昌盛,兴旺发达。

譬如,齐国曾推行“均田制”,使得百姓皆有田可耕,衣食皆有切实保障,国家也由此走向富强之路。

如今大秦幅员辽阔,广袤无垠的土地,倘若能够合理分配,大兴水利,积极鼓励农桑之事,又何愁粮仓不满,百姓不富?

教育亦是治国之关键要点所在。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应当广设学校,招揽贤能之师,大力传播儒家经典,以“仁、义、礼、智、信”之理念教化民众。

昔日,儒家祖师孔子周游列国,秉持有教无类之原则,培育众多贤良之才,其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正是深受仁德教育之深远影响。

通过教育,培育民众的道德观念与家国情怀,使人人知晓礼义,恪守规矩,社会风气自然而然便能清正廉明。

此外,恢复周礼所倡导的等级秩序,绝非是要束缚人心,而是为了明确各阶层的权利与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