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痨人”还是“药人”?

前言:李实《蜀语》“以毒药药人曰痨。痨音涝。扬子《方言》:‘凡饮药而毒,北燕、朝鲜之间谓之痨。”

“以毒药药人曰痨”讲的是四川方言。汉代“北燕”“朝鲜”的方言“痨”,为什么会大跨度地南移、西迁至四川,其中朝代更迭、人口迁徙、语言流播的因缘际会究竟如何?不得而知。

粉丝“豇豆”从音韵角度,探讨“痨”或就是“药”字,转发出来供爱好四川方言的朋友们一起交流。

文/Mr.江(@豇豆)

昨天一个书友在群里推荐某教授讲《诗经》的读法,我说只要用普通话读就没什么听场,听过中文博导、知名播音员等读过,都没读对。

书友问,难道要用方言读?我说《诗经》本是歌词,用普通话读就有失音乐感,且读音不同意思也就不同,虽然现在不能完全复原上古的读音,但韵脚基本能做到。

比如《关雎》后几句就应该这样读: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pè,e是英语bed中“e”的读法,即ê)。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cè,同上)。

参差荇菜,左右采(qǐ)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yǐ)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lào)之。

书友觉得很有道理,我说其实是跟流沙河学的。

忽然一下子想到了疑惑多年的一个四川话表示有毒的文字:lào。比如:“那种菌lào人”,“宋江把李逵lào死了”。之前一直不知怎么写,就只能写成“毒”,后来看了《四川方言词语考释》,根据扬雄的《方言》方知应该写成“痨”,但总觉得还是不对,因为“痨”表示积劳而成之疾,俗称“劳伤”,或者表示肺病,怎么能引申成有毒呢?

扬雄确实是方言研究的权威,但不意味着百分之百正确,“痨”字是一例,另外一个就是“kǒng饭”的“kǒng”字,他说应该写成“巩”,明明焖饭是用火,怎么用“革”形呢?

既然《关雎》里的“乐”读lào,那么加上草头不正是“药”吗?简体字就是“药”啊! “lào人”不就是“药人”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目前“乐”字有四个读音(想起“茴”字有四种写法)。

甲骨文是木字上面加两根丝 ,明显是弦乐器,就是其本音,读“yuè”。

金文有两种写法,一种保持原样,另一种中间再加个“白”字,有人说“白”表示说唱,流沙河说“白”字表示大拇指,在弹拨。个人觉得加了“白”字的“乐”字既然在说唱或弹拨,那意思就引申为快乐,应该读“lè”,但篆文以后就统一成了“乐”。

既然快乐,然后就引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