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快消失的四川方言:不胎害

不胎害一词,是“胎害”的否定形式。

从现有资料看,“胎害”大概出现在宋元时期,有多个写法,但是没有明确的来源,应该都属于借音,有说可能是金代来自女真语的外来词。

“胎害”的写法,元曲中多见作“胎孩”、“台孩”、“抬颏”等;明代多为“咍咳”,主要词义为:①成器;学好。②舒服;自在。

见于四川方言、东北官话、兰银官话、江淮官话等。四川方言中有指老年人不得体,俗称“老不胎害”。

文献记载的有关“咍咳”一词或其他借音词,选取部分摘录如下:

《金瓶梅词话》第四十四回: “那里看人去, 恁小丫头,原来这等贼头鼠脑的,到就不是个咍咳的。”

在《金瓶梅》崇祯本中,这个地方用的则是“台孩”了。

姚灵犀 《金瓶小札》: “咍咳,按即学好之意。今人犹有此语,疑元代语也。”姚君素(1899?-1963),字衮雪,号灵犀,以号行世,江苏丹徒人,擅诗古文辞。说明江淮官话是有这个词汇的。

明·杨尔曾《韩湘子全传》第十回: “(湘子) 唱《浪淘沙》道: “酒醉眼难开,倒在长街。人人笑我不咍咳。动问先生居何处?家住蓬莱。”

在元曲中多见作“胎孩”、“台孩”、“抬颏”等。

元·关汉卿 《五侯宴》第五折: “一个个志气胸怀,马上胎孩。”又《谢天香》 第一折: “你觑他交椅上抬颏样儿,待的你不同前次。”

王实甫《丝竹芙蓉亭》剧《点绛唇》: “你这般假古,乔身分妆些台孩。”

金代《董西厢》卷三:“都不到怎大小身材,畅好台孩,举止没俗态。”。

《汉语方言大字典》【胎孩】一词,释义为:①(哈尔滨)舒服、自在。②(西宁)1、一个人的长相和架势。2、成才、成器。

同时又收录【不胎孩】一词,释义为:(西宁)“不成器,没出息”。

另外又有【老不胎害】一词,释义为:詈词。对老年人做事不得体、多嘴、多管闲事等不满意而说的不恭之词。实际是对老年人“不胎害”的另外一种表达。

以上各种表达形式,都说明“胎害”应该是个借音词,原话和本字是什么?暂不可考。

“胎害”在四川方言发音不唯一,发音“胎孩”和“胎害”都存在。但这个词基本都是用否定形式,即【不胎孩】或【不胎害】。

小时候,笔者调皮捣蛋时,父亲就会骂“耍得不胎害”了,即相当于“耍得不自在了”,用四川话说就是“耍得不晓得姓啥了,忘乎所以了”。所以在四川方言中, “胎害”也有舒服自在的意思。

综合前面材料,结合四川地区实际,四川方言中,“不胎害”词义如下:

①(年轻人)不成器,没出息。

例句:你个不胎害的娃娃,一天就晓得到处费。

②不舒服、不自在。

例句:你一天耍得不胎害了嘛,就帮屋头多做点活路嘛!

③(老年人)做事不得体、多嘴、多管闲事等。

例句:你这个老不胎害的才管得宽呢。

如今“胎害”一词,已经逐渐从川渝人口中消失了。偶尔,还能听到少数年龄大的人说说。发掘方言,保护方言,让我们为方言文化的传承做点小小努力。你的点赞、转发、再看,也是一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