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九品中正制

“对啊,到底是谁的责任,朕看就是你,你这个混账玩意,你这个狗不食汝余的东西!”

汉献帝时空,魏武帝曹操抓着曹丕狠狠的抽打着耳光。

曹丕极力狡辩道:“不是我啊,父皇,绝对不是我啊,上天还说我的干得不错,一定是曹叡,一定是那个曹叡。”

曹操怒道:“还敢推卸责任!”

...

曹叡时空,他也是面色惨白的看着天幕,自己后面三个皇帝都是傀儡,那这亡国之君的帽子不就得往自己头上扣了?

...

“相父,你觉得这个锅应该给谁啊?朕看就是那曹丕。”后主刘禅说道。

诸葛亮沉思了一下道:“陛下圣明,臣也觉得应该是,记得天幕好像说过是他为了篡夺大汉的帝位,向世家让渡了许多的权力。”

...

【按照当代很多网友的看法,这口锅大概是要往曹魏开国之君曹丕的头上扣的。

这可不是那种明亡于朱元璋的瞎扯淡的说法,是实实在在有依据的。

其被绝大多数人认可的一种说法就是,曹丕为了获得篡位称帝的支持,向世家大族让渡了很多的权力。

在这个同时,或许是因为当年和自己的弟弟曹植争夺世子之位的事情,让他在称帝之后,也对宗室的力量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打压。

另外,为了防止出现汉朝的外戚干政的问题,曹魏的外戚力量也被极大的限制。

所以,在司马懿篡权夺位之时,这两股力量可以说是毫无力量。】

...

“混账王八羔子,是哪个混账玩意说大明亡于老子的?三百年的事情,老子还管得了吗?又是那些老鼠辫?”

朱元璋顿时跳脚起来。

...

“看吧,就是你这个玩意!”曹操又是哐哐哐几巴掌。

...

“呵呵,活该,让你篡夺我大汉江山,这就是报应。”汉高祖刘邦气哼哼的说道。

...

“世家!”汉武帝眼冒金光。

...

【就比如曹叡的郭皇后,后来的郭太后,其本身被曹丕当初那一句太后不得干政,后族不得担任辅政大臣给限制得死死的。

但司马家却要挟着她发布了废帝,立新帝等一系列诏令。

虽然,从曹丕这个开国之君的命令来看,郭太后的诏令都是不合法的,但在司马懿掌握大权的情况下,这却成了司马家一系列操作的合法性的来源。

但是,难道怪郭太后吗?她也不过是一个毫无政治力量的,只是名叫太后的人罢了,难道要求她必须和曹髦一样刚烈?

而在曹丕推行的所有政策之中,最出名的莫过于的由陈群搞出来的九品中正制,也就是九品官人制度。

这意思大概就是由各地州郡推选一名大中正,然后大中正选出一堆小中正,最后由这些中正对天下的人才进行评定,划分等级,然后推举给朝廷。

这是和察举制、科举制被并称为华夏古代人才选拔的三大制度之一。

但是,它的名声在普通人眼里却是稀烂。

因为有一句着名的形容它的话,叫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客观来说,九品中正制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比如相对于已经崩溃的可以说已经没有标准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算是重新制定了选拔官吏的标准。

又比如将各地长官征辟幕僚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回到了中央。

然而,其消极意义却实在是有点大过头了。

按照九品中正制的人才评价标准,其可以总结为三点,家世,品德,才能。

或许刚开始的时候,家世和其他两者的权重还能做到不是很失衡,还能有那么一点制约以前那种察举制会形成朋党的风气。

但是其中正官基本都是出自于世家大族,因此很快就沦为了世家大族掌握大权的工具。

并且逐渐的,三大标准里的品德和才能被挤压到可以忽略不计了,九品中正制彻底的成为了比拼家世的工具。

有人要说了,九品中正制最后的官吏任命还是要朝廷确认才行的,也没那么的不堪。

但有个电影里有一句台词:“我们没有权力任命谁为某某官,但只要候选人全是我们的就可以了,这有什么区别吗?”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十分出名的现象,就是出现了很多被称为不慕名利,寄情于山水之间的名士。

比如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贤啊,陶渊明这些。

这其中,一部分人是故意这样,在被征召之时故意拒绝,然后显得自己很有德行,不慕名利,实际上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名誉,之后好出任更高级的官职。

但更多的则是那些寒门子弟对黑暗世道的无奈,有心匡扶国家,却因为没有家世,就算出去,最多也就只能得个下品小官,所以干脆就什么也不管,整天喝酒吃五石散,放浪形骸。

因此,网友们常说,曹操努力了一辈子,大力的打压世家,提拔寒门,发布唯才是举令,结果被曹丕一朝就废了他的一生的努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很多的三国穿越小说里,主角往往凭借着后来人对历史的熟悉,大肆收揽三国时期的人才,但是陈群则是经常成为必被弄死的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