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从吉林九台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纳米材料专家刘忠范

院士之路 钩藤草 2847 字 1个月前

院士出生地

刘忠范院士,1962年10月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

九台区位于吉林省中部,地处长白山与松辽平原过渡地带。东及东北与舒兰市、榆树市为界,南及东南同永吉县接壤,西与二道区为邻,西南同双阳区毗连,北及西北均与德惠市搭界。

九台区历史悠久,远古时期就有人类生息。

虞、夏、商、周时期,为肃慎之地;两汉魏晋时期,属扶余;南北朝到唐初,属靺鞨,后属渤海国扶余府管辖;辽代为东京道黄龙府辖境;明代属奴尔干都司管辖。

九台区因位于清代柳条边北数第九边台而得名。

所谓柳条边,是清朝用土堆成的宽高各三尺的土堤,堤上每隔五尺插柳条三株,各柳条之间再用绳连结。

边台的修建距今已300多年,九台区内源于柳条边的地名达40余处。

1932年,伪满政府从永吉县、德惠县、长春县等地区析置为九台县,隶属吉林省;1947年,九台解放,置九台县;1988年,撤销九台县,设立九台市;2014年,撤销县级九台市,设立九台区。

九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人口比较多的少数民族有满族、回族、朝鲜族等。

这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清代柳条边上的百年古镇,是关东文化的代表性区域,被誉为“中国萨满文化之乡”“中国满族剪纸艺术之乡”和“中国鹰猎文化之乡”。

出生地解码

刘忠范院士出生地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对他后来成为院士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九台区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提升教育装备水平,这为刘忠范院士在青少年时期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良好的基础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求知欲望,为其日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例如,在刘忠范院士的成长阶段,当地学校对数理化等基础学科的重视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为他在科学领域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一个地区对教育的重视会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身边同学的努力学习以及老师的敬业教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竞争意识。

这种积极的学习氛围对于刘忠范院士来说,可能促使他在学习上更加刻苦努力,不断追求知识的积累和学术的进步。

东北地域文化中蕴含着坚韧、勤劳的精神特质。

九台区作为东北的一部分,这种地域文化氛围可能对刘忠范院士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在科研道路上具备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科研工作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面对各种挑战,这种坚韧的精神对于取得科研成果至关重要。

例如,在石墨烯研究过程中,从实验室研究到产业化应用面临诸多困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懈,最终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九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如作为清代柳条边上的百年古镇,是关东文化的代表性区域。

这种多元的文化环境可能培养了刘忠范院士开放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在科学研究中,创新思维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关键,他能够在石墨烯领域不断开拓新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与这种创新思维的培养密不可分。

九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多样的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可能培养了刘忠范院士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有助于培养科学思维,使他更容易对材料科学等领域产生兴趣,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例如,当地的矿产资源、地质结构等可能让他从小就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产生好奇,为日后从事材料研究埋下了种子。

长春市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九台区的产业发展也与长春市的整体产业布局密切相关。

这种产业环境可能使刘忠范院士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一些与材料、化学相关的产业和技术,让他认识到科学研究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在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动力,为日后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产业实践奠定了基础。

院士求学之路

1979--1983年,刘忠范长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轻化工程专业学习。

1983--1984年,刘忠范东北师范大学留日日本语学校学习(教育部公派留学生)。

1984--1987年,刘忠范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工学部物质工学系电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7--1990年,刘忠范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化学能源系光电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1990--1991年,刘忠范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化学能源系博士后。

1991--1993年,刘忠范日本国立分子科学研究所博士后。

求学之路解码

刘忠范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