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非凡的成就

“用复杂控制机构显然没有必要,毕竟我们已经有了直升机,再复制一套类似系统既昂贵又没效率。”

卢赫生解释:“而精确控制发动机功率在当时也行不通。

内燃机的工作特性决定了它们无法实现所需的精准功率输出,更不用说将这样的技术从实验室推向量产了,其中的技术挑战巨大。”

苏晨微微点头,理解了卢赫生的观点。

的确,从成本效益来看,这些方案在当时都不具备实际应用价值。

苏晨忍不住插话说:“电动机应该没问题吧?它们更容易做到精确控制。我的小四轴飞行器就证明了这一点。”

“理论上是这样。”

对方回应:“但回到60年代,找到合适的电动机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而且,为了适应不同的飞行状况,还需要一个中央控制系统——即专门的姿态调整计算机来协调各电机的输出。

这需要一台高性能的计算机来快速处理信息和调整电机功率,但在当时,那样的微型计算机根本不存在。”

苏晨突然意识到问题所在:“我用Z80 CPU和一些飞控代码解决了这一切,但那时连Z80都还没被发明出来。

即便是我现在使用的Z80,在处理载人航空所需的复杂计算时也显得力不从心。”

卢赫生点头赞同:“你说得对,这已经够让人头疼了,而多旋翼系统的问题远不止这些。”

实际上,即使是苏晨在国内航空界的两位导师郭伟强和谢志忠教授,可能也没有像卢老爷子这般深入了解多旋翼系统的挑战。

作为老美航空工业的大牛和格鲁曼公司的总工程师,卢赫生在研究苏晨的作品后,对此有了深刻的认识。

看到一老一少谈得如此投缘,旁观的徐贞感到十分欣慰。

苏晨好奇地追问:“那还有什么问题呢?”

“这个问题是在研究你的作品时发现的。”

卢赫生略带玩笑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