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户部尚书杨靖罢免。

“第二次,放在朝廷上说,你杨靖还是反对,本宫都说了,东瀛有银山。”

说着,一指站在一边的武将们,嗤笑一声:“武将们一听要打东瀛,一个个的兴奋的不行,我大明开国不久,乃是乱世中立国,尚且需要血性,别说有钱放着不动,就算没钱,敢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

此言一出,众多乌江纷纷拍手叫好。

杨靖被反驳得无话可说,只能低头称是。

朱标见状,满意地点点头:“雄英所言正是。如今东瀛既已归顺,我大明要做的便是如何治理好这片新得的土地。”

“诸位若有良策,大可上奏,咱随时批阅。但若是再有人妄议,耽误了国事,休怪咱不留情面!”

“至于杨尚书,咱觉得你的眼界在这个位置有些屈才,户部侍郎赵勉可在?!”

人群中走出一个书生翩翩的中年人,朝着朱标朱雄英行了一礼:“臣在。”

朱标一拍桌子:“即日起,你暂管户部,时限一年,一年之内,你做的好,你就当这尚书,你要是做的不好,自己滚回老家种地去吧。”

“咱问你,若你是户部尚书,这新城建设,你有什么见解?!”

“臣领命。”赵勉行了一礼之后,站起身,咧着嘴笑了起来:“摄政王殿下,这新城建设,这不已经水到渠成了嘛?”

“据臣了解,如今京师商会,由沈万三带头捐钱捐物,已经开始了测绘,地基随时可以开挖。”

“东瀛打下来了,还有那银山,微臣说句大逆不道之言,殿下和太孙殿下一定占大头,几个出兵的王爷占小头,甚至京师商会还能分一杯羹。”

“但是殿下一定会给国库留出一分。”

小主,

“如今国库里尚且有万万两银子,且不说有了银山,就算没有银山,这新城建设,也是板上钉钉之事。”

“臣不才,曾在凤阳新城建设好之后,去看过一次,当时臣心里就在想,京师迟早有一天,会改造。”

“且,臣知道太孙殿下的募工之道,无非就是在徭役的基础上,让百姓有钱财。”

“和当时凤阳的模式如出一辙,最后钱财流转之下,变相的回到了国库之中,臣还有何等理由不去支持这新城改造。”

“更何况,还有一点,新城不得不建,就是之前太子殿下所说,脏乱,与其翻建,不如直接新建!”

朝堂之上,一片鸦雀无声,平时不声不响的赵勉,一开口就是其他人都没注意到的事项,此时杨靖跪坐在大殿中间,可是无一人投去怜悯的目光,万万两白银都说没钱,那这心思,指不定是个大贪官,还是不要扯上关系为妙。

朱标满意的点了点头,话锋一转,又说道:“银山开采之事,咱已经命徐达和汤和负责监督。”

“此次所得银两,将优先用于新城建设、海防布置和赈济灾民,剩下的,才是各方分配利益,诸位若再有意见,先掂量清楚再说!”

众臣纷纷领命,不敢多言。

朝会结束后,朱标回到书房,召朱雄英一同议事。

“雄英,今天早朝上,你倒是替我解了围。”朱标轻轻叹了口气,“不过,这东瀛之事确实不是小事。”

“父皇虽说得轻巧,但治理起来怕是麻烦得很。”

朱雄英点点头:“父王所言极是。东瀛虽败,但当地民众未必心服口服。”

“若想彻底掌控此地,必须用文武并重之法。一方面派遣得力官员安抚民心,另一方面驻扎兵力以震慑不服。”

朱标赞同地点头:“你说得对。如今朝中那些老臣看似无话可说,但心中未必服气。”

“不服气又如何?活在旧时代的残党,就该随着时间被淘汰,如今咱们大明……”

朱雄英低头看着桌子,低声道:“如今咱们大明,已经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