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奖给他的萝卜坑

日本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习惯是刻在骨子里的,即便是座谈会到了讨论阶段,发言的顺序也有讲究。到场的六家会社,论整体规模,最大的是爱贝克思;论事务所的影响力,星尘毫无疑问是第一;单论偶像,AKS能笑傲其他人。然而,让在场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稍微沉默一会儿后,首先发言的却是怎么看都应该排在最后的乃木坂46合同会社的代表,一时间左右侧目,人人吃惊,心生疑虑。

“我是乃木坂46合同会社的职务执行者今野义雄,有三个问题想请教林企画官。”

在座谈会开始之前的接待环节中,林真秀就觉得今野义雄有些眼熟——不是第12单选拔发表那一期番组,那次只能看到有些花白头发的背影,凭借年轻人的超强记忆力,他很快想起确实打过两次照面,而且都是在握手会上:一次对方站在松村沙友理的身边,一次从卫藤美彩身后走过。

没想到居然不经意见过,林真秀觉得挺有趣,态度就比对陌生人更好一点。虽然他和堀未央奈关系好,但作为一个理智的成年人,看了握手会成绩后,林真秀并不认为今野义雄站在资方的立场上做错了什么,最多也就是审核第12单选拔发表那期番组时,对那张历任center的半边头像没有表态,但这事情说到底也是一件小事,不是什么不可原谅的错误,于是他微笑做了个请说的手势,“今野桑请说。”

然而这笑容让今野义雄有些毛骨悚然,感觉就像是见到了狼外婆一样——他一直担心对方已经向自己手下的小偶像暗中张开獠牙,现在怎么看林真秀怎么觉得可疑,怎么都觉得有深意。

“第一个问题是,这次讨论的观摩和之后的合作,到底是政治行为还是商业行为?”

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在问谁出钱。如果是政治行为,那么就该是外务省出,各家会社只要出人就可以。这种合作接近于政府免费帮助推广,各家会社肯定乐意;如果是商业行为,那么外务省也就给点补贴,大部分成本要会社自己承担,这就需要多方面权衡才能做出决定。

对今野义雄而言,这个问题的回答还可以作为年初松村沙友理带回来的乃木坂46中国网络平台推广计划消息的参考,用来决定是顺水推舟还是装聋作哑。

“第二个问题是,这次合作是一次性项目,还是之后一系列类似项目的开始?”

这个问题牵扯到偶像团体运营的战略规划。如果是前者,为此暂时调整各种企划的推进,甚至在这个项目中亏损一点,各家会社觉得也不是不可以,就当和外务省结个善缘;如果是后者,就要基于偶像寿命周期进行整体评估,牵扯的事情太多,一样要多方面权衡,反复讨论后才能决定。

对今野义雄而言,这个问题的回答更加重要,因为这个回答可以用来判断这次座谈会是林真秀改变了主意,将推广方向从中国转向韩国的信号,还是林真秀将规模扩大,从中国改为中国、韩国两个国家的预兆。这同样会影响他的决定。

“第三个问题是,这次或者可能未来类似的合作中,外务省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只是发起引导,还是会深入参与项目,例如指定时间、指定平台、指定范围,指定内容,指定……成员。”

这个问题比前面两个问题更敏感,涉及到外务省会不会通过这些合作项目控制偶像团体。如果只是发起,会社就比较放心;如果会深入参与,许多会社就会直接拒绝。

对今野义雄而言,这个问题是他最关心的,用来判断林真秀是不是有控制乃木坂46的企图,尤其是想要通过林真秀对“指定”这个举例的回答来试探对方这半年来不断和成员接触的真实用意,决定到底是坚决御敌于国门之外,还是援引为与力,借师助剿。

三个问题提出后,会议室中所有人都暗自点头,林真秀也明白其中深意,好在早有准备,略一思考就开始了他的回答。

“关于第一个问题,文化交流·海外广报课认为应该是一个政府引导,会社自主的商业行为。外务省会在多个方面给与协助,例如驻韩使领馆会为此争取列入两国文化交流计划中,协助在韩国进行宣传,执行过程中提供人力物力配合,文化交流·海外广报课也会在国内争取类似的待遇,例如NHK的同步播报宣传,文化厅的协办支持,也会提供一些补贴,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商业行为。”

这个回答虽然比较长,但在场所有会社代表都能排除其中的干扰内容,确认外务省不会当冤大头,这让每个人都感到遗憾。

“关于第二个问题,文化交流·海外广报课认为,日本文化的海外推广是一个长期行为,需要通过一系列成功的项目来逐步推动,其中会有许多创新尝试。这种尝试如果成功,可以不断复制。如果不成功,也可以再进行其他类型的尝试。”

这个回答听起来婉转,但意思明确,就是文化交流·海外广报课不会浅尝辄止,会长期推动类似项目。有海外推广计划或者重视海外市场的会社代表就有些意动。毕竟,这次不能薅羊毛,下次未必不能。这次从了,下次自家的海外活动是不是还能找外务省合作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关于第三个问题,文化交流·海外广报课的态度很明确,商业行为就是商业行为,不会干涉会社的运营,只有在外务省发起的项目中,才会根据目标提出一些建议,但是否采用还是由会社决定,绝不会指定。”

就在各家会社代表觉得更加放心一点的时候,这个回答理所当然地出现了“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