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 将领请灭辽,幽燕世家归

“谢知院!”

众人就直起腰来,站在那里。

周围有不少桌案,桌案后就是王安石等人,正上下打量着他们。

再外围则是一名名挎着火枪的士兵,一个个笔挺而立。

赵骏沉声道:“大宋境内,很多人都说你们数典忘祖,忘记了自己汉人身份,说你们是汉奸白眼狼。”

这话出来,大家脸色微变,却无人敢说话。

就听到赵骏继续道:“在这一点上,我并不这么认为。人有的时候身不由己,你们的祖先有的是幽燕本地汉人,有的是从其余地方迁徙过来的汉人。本质上都是被迫,大势所趋,怪不得谁,因而没有什么汉奸一说,无非各为其主,只是你们恰好是在辽国而已。”

“谢知院体谅!”

刘四端连忙又拱手道谢。

其余人也纷纷跟着拱手道:“谢知院体谅。”

“好了。”

赵骏摆摆手。

在这一点上他确实不会这么认为。

主要是大宋自己就拉逼垮。

在澶渊之盟之前,燕云十六州有不少汉人南下投宋。

当时对这些人采取的政策还是非常开放和接纳,比如契丹天德军节度使于延超。

但澶渊之盟后,由于盟约规定“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

像那些南逃的汉人就属于逃犯界定,大宋这边就不敢违背盟约,害怕被辽国找到借口,就停止了接纳。

天圣年间就明确规定,如果是汉人百姓南逃的话,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如果是辽国当官的南逃,那就必须遣返回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刘四端的三哥刘三嘏,因为被公主老婆迫害,被迫南逃到宋朝。

也就是如今大宋打败了辽国。

不然历史上他的结局就是被遣返,然后刚到辽国就被杀死。

所以很多人不是不想南逃,而是南逃就会被遣返回来,死路一条,自此造成辽国汉人对大宋越来越没有感情。

不过没有怪罪他们是一回事,不允许他们继续留在当地成为地方霸主又是另外一回事。

赵骏继续说道:“然燕云世家门阀,根深蒂固,朝廷心忧的原因你们想必也明白。如今大宋哪还有什么世家,吕夷简家中出了两代宰相,后辈子孙若是不肖,终究入不了仕途。”

“我也不是说非逼着你们拆族分家,而是要告诉伱们。普天之下,皆是汉土。既是汉土,就不该有两个声音。燕云也一样,只有朝廷的声音能在这里发出!”

他环顾四周道:“朝廷要的是一言九鼎,要的是上面命令下达,下面就马上令行禁止。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还需要你们这些地方世家门阀,才能调动当地百姓,这是绝不容许的存在。”

下方众人脸色又是一变,这位知院还真是强硬,说话似乎一点都不委婉客气,让他们每个人都觉得心里很不舒服。

但再不舒服也不敢说什么。

“当然了,正如我刚才所言,朝廷不会不讲道理。除非你们负隅顽抗,不听从朝廷的旨意。”

赵骏见大家一个个老老实实站着,没有一个敢吭声,便又说道:“对于愿意接受朝廷条件的家族,将会享受到一定优待,赏赐、恩补,到大宋一样做官。”

“很快你们就会明白,区区一个辽国算得了什么。大宋的强大灭亡一个辽国,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未来大宋会更加昌盛。”

“至于你们自己的前途和家族兴衰,自然也能伴随着王朝的强大而比现在更加辉煌。”

“因为大宋从来都是一个不看出身,只看能力的国家。只要你们有本事,家族子弟能在大宋科举当中考中进士,夺得前三榜,并且一路政绩斐然,屡遭提拔,即便是进入政制院成为宰相亦不是不可能。”

“说到底,朝廷要的是天下人才一起为大宋和汉人的未来出谋划策,而不需要地方上各种掣肘,朝廷里全是门阀世家子弟,你们明白了吗?”

他站起身,双手背负在身后,充满压迫感地盯着大家。

一段话有威胁,有画饼,也有深意,更多的则是直接了当地告诉这些燕云世家们,朝廷为什么要这么做,朝廷需要你们怎么做。

至于他们答不答应。

这就要看他们自己的选择了。

“下官愿意服从朝廷的一切调遣!”

刘四端率先开口道:“下官知道,朝廷这么做必然有朝廷的用意,身为汉人,下官以前不能投效大宋,为大宋出力,如今既然归明,自然一切听从朝廷的安排。”

“下官愿意服从朝廷的一切调遣!”

跟着刘四端过来的各大世家的人都是被他说动的人,也纷纷拱手应是。

“很好!”

赵骏满意地点点头道:“你们有不少人都是从中原内地迁徙过来,那我就把你们安排回原籍,也算是荣归故里,落叶归根了,至于其余奖赏,到时候自有诏令。”

“多谢知院!”

众人再次应下,算是完成了部分幽燕世家的安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