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人防规划中,城市周边的疏散“缓冲区”,目的是防止人口受到14psi的冲击波。
这种强度的冲击波作用下,房屋的玻璃会被震碎,木质棚户之类的低强度的建筑可能倒塌。
1979年美国技术评估办公室的报告《核战争的效应》里面认为
爆炸冲击波超压达到5psi,人员有50的概率死亡,冲击波超压达到12psi以上,人员近乎100的概率死亡。
这是在城市环境中,考虑建筑倒塌,产生的二次伤亡的情况下。
如果单纯使用冲击波,在空旷平地对人员进行杀伤,则需要30psi左右。
城市范围内,以50死亡概率的5psi的超压范围,作为有效杀伤范围,是一个获得比较多的认可的数据。
这个杀伤范围的具体大小,有一个相对简单的计算公式。
爆炸当量开立方根,乘以爆炸比例常数1493885,得到的结果就是有效杀伤半径,当量单位是万吨,半径单位是公里。
10万吨,杀伤半径32公里。
100万吨,杀伤半径69公里。
1000万吨,杀伤半径149公里。
大伊万,5000万吨,杀伤半径约255公里。
从公式和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大当量的聚变武器,其实并不划算。
当量与杀伤半径的关系,是立方根递增,杀伤半径想要提升到原来的2倍,弹头的当量就要提升到原来的8倍。
所以聚变武器被发明之后,经过了短暂的当量竞赛,核大国们很快就都开始追求小型化,多弹头分导技术了。
接下来是火风暴,也属于瞬时杀伤,也是核打击规划中应当要考虑的。
一般认为,10卡每平方厘米的热辐射能量,就能够点燃大面积火灾。
10卡每平方厘米到12卡每平方厘米的热辐射,足以导致三度烧伤。
不同级别的热辐射能量的范围,计算起来非常复杂,受到各种因素影响。
科研设备给了几个典型状态下的数据,方便和冲击波范围进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