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章 朝会

大明铁卫 小雨非非 1131 字 1个月前

“铛,铛……”午门的钟声响起,这是召唤百官上朝的信号。在文登营以“清君侧”名义兵临城下之际,往常四平八稳的钟声此刻显得格外急促、慌乱。

文武百官都有极强的政治敏感性,知道现在是非常时期,得到了上朝的信号,纷纷从家中出来,匆匆赶往太和殿。

大臣们接二连三赶到大殿之时,大批锦衣力士已经在丹墀旁肃立侍候,崇祯也在龙椅上等待多时,往常由御史负责纠正朝仪的流程全部省却了。

崇祯脸色严肃:“文成侯、文登营指挥使陈雨不奉召西征,却出兵北上,大军就在安定门外,情势紧急,特召诸位前来商议。杨爱卿,你先向百官通报兵部得到的消息。”

杨嗣昌站了出来,朗声说:“逆贼陈雨以‘清君侧’为由,由海路入京,摆脱了朝廷布置在青州的大军,随行还有甘愿为虎作伥的东江镇总兵尚可喜,此二人部属共约七八万左右,皆为精锐,威胁不亚于当初奴酋多尔衮的左翼大军。据安定门守军回报,陈、尚二贼安营扎寨,暂时还未有攻城迹象。”

崇祯环顾左右:“诸位爱卿可有良策应对?”

百官很有默契地保持沉默,一时间大殿之上安静的掉一根针都能听见。

所有人都明白,这次大军围城和多尔衮的那次有本质区别,前者是内部斗争,后者是敌我之争,比起多尔衮气势汹汹的围城,这次的局势要微妙的多。明眼人都看得出,所谓“清君侧”针对的主要对象是谁,在皇帝没有明确的表态之前,静观其变才是正确的选择。

崇祯不满地扫视了百官一眼,目光停留在兵部尚书陈新甲身上,点名道:“本兵有何建议?”

陈新甲本不打算站出来,不料被皇帝点名,有些无奈地出列,脑中迅速思索一番,决意只谈技术性问题,不过早表明政治倾向。

“陛下,陈、尚二部出兵的时机和选择路线非常微妙,他们走海路从天津卫上岸,刚好避开了朝廷调往山东的大军,此刻北直隶境内已经没有能够与之抗衡的军队,臣以为,无论陛下做何决定,暂时都不宜触怒陈雨,维持现状,等待大军返回再做打算。”

杨嗣昌不悦地驳斥:“本兵此言差矣,陈、尚二逆贼身为朝廷重臣,深受皇恩,却行大逆不道之事,悍然发兵围困京师,堪比唐时安史之乱。对这样的乱臣贼子,理应下旨谴责,再调集各路人马勤王平乱,怎么能忍气吞声,维持现状?”

唐世济忍不住出列反驳:“陈雨屡次击败鞑子,功勋卓著,本该是国之栋梁,大明的定海神针,如今却因为些许蝇头小利将其逼入绝境,难道不该安抚退兵,却要把事情推到无路可退的地步吗?”

他因为沾了陈雨的光,督师有功,驱逐多尔衮之后本可顺理成章地入阁,却因为杨嗣昌怀疑他和陈雨暗中勾结,私下向崇祯游说,将他入阁之事暂时搁置,所以对杨嗣昌恨之入骨。现在盟友入京“清君侧”,心里巴不得借机把杨嗣昌拉下马,听了对方的煽动言论,自然要站出来反驳。

杨嗣昌大怒:“唐大人的意思是,陈贼之所以起兵,完全是因为朝廷要收回禁海缉私一事?简直是一派胡言!禁海缉私是朝廷委任的差使,又不是他陈雨的禁脔,交给谁做都行,雷霆雨露皆君恩,如果陈贼因此而反叛,证明其早有反骨,不过是寻找一个由头而已!”

唐世济哼了一声:“杨阁老这么说的话,我也无话可说。陛下明见:除了禁海的差使,关于征调文登营全军前往陕北剿寇一事也值得斟酌,陈雨镇守山东、总督朝鲜,成绩斐然,有他在,倭人俯首称臣,鞑子也被牵制,即便入寇也能轻易驱逐,贸然让其倾巢而出远赴西北,实在有些舍本逐末,也怪不得他心有怨气。边镇重臣,不能轻易征调,臣斗胆举一例:假设让关宁军放弃世代镇守的辽东,悉数调往千里之外,谁能保证辽东大军不会哗变?”

许多大臣暗自点头,深以为然。陈雨经营山东、朝鲜虽然只有短短几年,却风生水起,比起辽东的祖大寿等人不遑多让,收回禁海缉私这个肥差也就罢了,让人家放弃大好局面,拖家带口去贫瘠的陕北打仗,将心比心,谁能心平气和的接受?从这个角度考虑,虽然陈雨“清君侧”的行为太过激进,但也是情有可原。

杨嗣昌气得胡须都发抖了,收回刘公岛和征调文登营剿寇都是他的主意,唐世济把陈雨兵乱的锅都扣在他头上,其心可诛。

“唐大人慎言!禁海缉私也好,出兵西北也罢,都是圣旨,你这是质疑陛下的决定吗?”

唐世济拱手对崇祯说:“臣不敢质疑陛下,只是兵临城下,要想解决问题,必须追本溯源,才能找到办法。”

“好了,现在不是讨论这些事情的时候,到此为止。”崇祯郁闷地打断了二人的争论,“朕是要你们解决陈、尚二人兵临城下的燃眉之急,其他的事情容后再议。”

杨嗣昌恨恨地瞪了唐世济一眼,对崇祯说:“陛下,二贼围城,也不是没有办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便是。臣建议即刻征召青州大军回师,另调遣宣府、山西、大同等边镇强军入京平乱,辽东镇那边,虽然副将祖宽领八千铁骑南下,但鞑子主动求和,山海关无虞,也可抽调精兵前来,三路大军多管齐下,京城之危便可迎刃而解。”

唐世济不甘示弱:“陛下,调兵遣将是应有之义,但臣以为陈雨并非真心谋逆,可以派使臣安抚,或许事情能有转机,不动刀兵化解此事,那就最好不过。”

崇祯想了想,觉得都有道理,便宣布:“依二位爱卿所言,一面调动各路大军入京,一面派人出城说服陈雨退兵。只要他悬崖勒马,对出兵北上一事,朕可以既往不咎。众爱卿以为如何?”

文武百官只要难题不落在自己头上,自然不愿蹚浑水,齐声道:“吾皇圣明!”

应对文登营的朝会便在一番争吵中仓促结束,大臣们各自散去。

陈新甲下朝之后,正打算回兵部衙门布置调兵之事,上轿之前却听家人耳语几句,便改变了行程,径直回了自己府中。

书房中,张富贵早已等待多时。

“部堂,侯爷交代的事情考虑的如何?俺已经布置妥当,就等您一句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