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闹哄哄一个多月,最后收场还是因为一名村妇。
村妇的女儿被人拐走,找到时已是奄奄一息,没救过来,还是死了。
小姑娘被一个老光棍买走,活活蹂躏而死。
那村妇在衙门前击鼓鸣冤,以头触地,鲜血淋漓。
此事一出,次日的晨报上便有鬼箭的文章,将此事与高芦事件相提并论,这一次,那些高芦的支持者们一起变成了哑巴。
何苒问起那对姐妹花的近况,一问才知,这对姐妹差一点连命也没了。
尽管高芦被迫写了放弃书,可她们却无处可去,她们已经出嫁,娘家不能回了,而她们也不敢回族里,回去便是死路一条。
两人只能暂时留在高家,当然不再做妾,现在是丫鬟,常常被刁难,更是被高芦的原配和妾室们打得遍体鳞伤。
冯撷英无奈,只能求到秀姑那里,秀姑亲自去高家,将她们接了出来。
钱塘与金陵有五百多里,虽然此事传得人尽皆知,但是真正见过她们的人并不多,更何况见过的人也仅限钱塘。
秀姑把她们送到了仁义书院,交给纪书君,她们改了姓名,做了仁义书院的学生。
这就要说起仁义书院招生的事了。
虽然书院办起来了,但是招生的情况却很是让人头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整整一个月,也只招到五名学生。
这五人都是出自官员之家,有从京城派到江南的新晋官员的妹妹或者女儿,也有当年南下官员家中的女眷。
没有一个来自民间,更没有出自江南世家的。
何苒听说之后,让各地官员加大宣传力度,并且着重宣传非官宦女眷入书院读书,免收束修,且每年四身衣裳,包吃包住。
然而即使这样,也只多收了十个人,这十个人中有八个是商户女,另外两个也是父兄有功名的。
如今仁义书院里,加上那对姐妹花,共有十七名学生。
这也是仁义书院的第一届。
无论人数多少,何苒认为,这都值得载入史册。
回到京城的这些日子,何苒忙里偷闲,结合仁义书院办学遇到的种种问题,终于发现了问题的症结。
为何免费读书,那些普通百姓也不肯把女儿送过来?
是因为他们觉得女子读书没有用,送到书院读书就是浪费时间。
女子在娘家也只有十几年,真正能帮娘家干活也不过几年而已,这短短的几年,还要去读书,那谁来打猪草,谁来做饭洗衣带弟弟?
什么?
现在女子也能参加科举当进士,当官?
开什么玩笑?
我家祖祖辈辈都是泥腿子,你看我家祖坟上像是会冒青烟的吗?
与其浪费时间去读书,还不如学学绣花,说不定还能到绣坊里做工赚钱帮衬家里。
何苒眼睛亮了,她真是糊涂了。
学习有很多种。
读书考科举是学习,学手艺赚钱也是学习。
在回到京城的半个月后,何苒把董近真和李锦绣,以及陆畅全都叫了过来。
她要办一所职业学校!
对,但是当然不能叫这个名字。
一座不仅教人读书识字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