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僵持与突破(1)

但是当这件事情传扬到全旅之后,部队里很快出现了一个让英国军官们始料未及的现象,英国士兵的作战主动性居然提高了不少,甚至敢于在德军撤退之后稍微追击,迅速收复此前丢失的前沿阵地了。

在此之前,军官和军士长不下令,士兵们是断然不肯这么做的。

这件事发生过后,德内尔向艾森豪威尔和戴高乐分别提交了一份简报,给艾森豪威尔的那份简要叙述了在他这个外人眼中英军为何表现不佳,给戴高乐的那份就很不客气地直言:英军体制是他在此次战争期间见过的最垃圾的体制,甚至比不上上次大战的英军,只有霞飞时期的法军才能与之“媲美”。

至少在上次大战中,大部分英国贵族军官还是非常要脸的,你可以质疑他们的能力,但是却不能质疑他的勇敢。

菲茨伯爵就是个极佳的例子,上次大战中,他提着手枪督战时最后一个冲出战壕,但很快就会冲到最前指挥部队。若非如此,他也不至于在前线连营指挥官椅子都没坐热,就落了个下半生都离不开拐杖的结果。

在这些莽夫以身垂范的前提下,出身一般的军官晋升有天花板,士兵几乎没有任何上升空间这类问题倒也还能容忍。这就导致英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韧性还是足以称道的。

现在的英国贵族军官呢?本事依旧不大,毛病却更多了,就连最基本的勇气也难比一战时充沛:享受足了权利却不承担义务,其他人怎么可能不摆烂呢?

说一千道一万,一个国家实施总动员后,能支付给士兵的报酬不可能奖赏他们在战争中的损失和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以民族主义或者其他什么思想实施动员,并且给予士兵充分的尊重(或者说提高士兵的社会地位),才能让他们奋勇作战。

美国和德国宣扬主义更多一些,法国和苏联则以卫国为口号,英国在这一方面天然就有欠缺。因为不管现实如何,至少在宣传上,法苏美德都能说本国的一切属于全体公民,但是英国不行,英国的一切属于英王。

那好吧,只好看看士兵的社会地位吧。这里还有另一个例子:别管日本军中如何欺凌士兵,拿到社会上去,军人的地位绝对是一等一的,他们的师团长可以因为警视厅对军人的交通肇事处置不当而直接出头打砸警察局,反观大英……

说好听点,英国社会对陆军军人的态度,不公然歧视已经算历史最高点了。

德内尔在军校时似乎学过,对士兵的轻视最大的体现就是蔑视其人格,不相信他们能够在善于思考的同时还能遵循纪律。

比如,克里米亚战争的英军仍在公然倡导以严厉的体罚让士兵形成肌肉记忆,从而确保作战时的纪律性,直观点说,就是让士兵畏惧长官的皮鞭甚于畏惧敌人的刺刀和子弹。

作为对比,一贯视士兵为灰色牲口的俄军早在拿破仑战争期间便不再提倡体罚,十二月党人起义后不久,几个近卫团就已经取消了鞭刑。

这么说来,到底是俄国兵还是英国兵在理论上更牲口一些,确实不太好评价。

那么,军官将士兵潜意识里视为牲口,士兵也把自己当成了牲口,既然如此,你怎么能指望牲口不挨鞭子就去干活呢?

德内尔对安东尼的羞辱,表面上看只是替一线官兵出了口气,实则是告诉前线官兵:你们并非一文不值。得到尊重的一线官兵愿意稍微动一动作为积极回应,自然不足为奇。

德内尔敢打战后发独身誓的赌,只要英国军官不采取进一步的平等措施再度回应一线官兵的善意,很快他们又会回归到之前的摆烂状态。

“这一百多人意味着什么?”在6月9日的战斗间隙,德内尔问过史密斯,“如果他们因为安东尼死伤殆尽,就仅仅是一个数字?”

史密斯纠结了很久,最后也只能无奈承认德内尔的话是事实。

这就没办法了。美军距离强军只差一个战术顾问,而英军距离强军却差一个改革家,德内尔可不敢自诩后者。

6月8日苏格兰边民团和舍伍德义勇骑兵队进攻卡昂再次受挫,德国第21装甲师让他们付出了不小的损失。为了稳固战线,德内尔建议蒙哥马利和克罗克将布雷行动在整个英军战线贯彻。

或许是之前没听从德内尔建议的结果过于惨痛(皇家空军简直要恨死让自己背上沉重道义包袱的陆军,英国空军司令),这次他们很干脆地答应下来,而且当晚又下达了新的命令补充:

“根据情报,德军将在6月10日发起全面反击,加快布雷速度,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