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潜读棂星阁

无奈朝中旧党纷纷上书反对,以维护国朝祖制,加之东南沿海倭寇横行,海盗盘踞,开疆之事举步维艰。

但是圣上还是排除万难,以极大魄力,在金陵、宁波、福州开设司舶司,作为试点之地,统辖外夷海贸,成效如何还待后观。

而大周北地的气候也逐年酷寒,甚至波及大周全境,去年连南海这样的酷暑之地,都下了几场两掌深的大雪。

草原上也连年风灾雪灾,冻死无数牲畜,游牧蛮民合纵掠边之举频发。

大周立国七十年,天道循环,民生国力初显窘迫。

朝堂上革弊立新之说尘嚣日上,新旧两党争斗不息,已成水火之势。

在这种朝堂大变局之期,青山书院书生云集,是最易引发时局非议的地方。

以士林民议为党争推波助澜,是某些官场老饕惯用伎俩。

青山书院为大周第一书院,留名棂星阁的那些人中,如今还有许多人在新旧两党阵营中为官。

能入青山的学子都是读书种子,而且是各州县镇翘楚子弟,很多人都是官员子弟或族亲,和朝堂新旧两党官员有说不清的牵连。

柳静庵半生沉浮仕途,自然是深知其中风险。

在青山书院如果两耳不问窗外事,那这里便是天下第一等的读书治学之所。

但如果想在这里招摇罔议,邀取名望,误入党争是非,那这里就会变成鬼魅叵测的凶险之地。

贾琮在听了这位文宗前辈的提点之后,深以为然,自己连个秀才都不是,也学人滔滔不绝,岂不贻笑大方。

于是便有了在书院中这般的应对之举。

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两年多时间,他心无旁骛,埋首经卷。

有静庵公的四书批注,又有探花郎的书经体悟,再加上他勤勉刻苦,不敢有一日懈怠,两年来学问日益精进。

丙文馆很多教谕都是寒门苦读出身。

见个国公府公子不去国子监混荫监,倒是进青山书院来读书。

原本以为他来走过场混名望的,所以最初对他很有些排斥。

但时间长了,发现贾琮低调刻苦,不仅豪无勋贵子弟纨绔轻浮,且每年岁考都在丙文馆名列前茅,这才对他刮目相看。

且今年四月、六月贾琮下场童试,连过县试、府试两关,甚至在府试中列名首位,成为青山书院丙文馆本年考绩最优的学子。

上月末又刚下场神京所属雍州院试,虽然还未揭榜,但书院中的教谕都言他是必中的,只不过是排名前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