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是琅琊人,滕胤是北海人,二人都是出身青徐,关系天然亲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今建业朝堂上,大司马朱据、骠骑将军陆凯为首的江东派则是淮泗派的掣肘。
不过诸葛恪只是嘴上说说,心里根本不把江东士族放在眼里。
大部分军权都捏在他诸葛恪的手里,而朝中的寒门将军和曾经投靠吴国的降将,大多也都与他亲近。
“对了。”诸葛恪忽然问起,“柴桑那边进展如何了?”
“大司马(朱据)恰好昨日派人送信回来,称横屿船屯新造的楼船、艨艟、走舸等大小战船百余艘已交付柴桑水军。”
“很好。”
诸葛恪曾担任过多年的柴桑督,并且如今的柴桑是东吴最重要的边镇,他对此格外关注。
唯一不满意的是,这柴桑的兵权在外人手上。
他思维发散,在考虑如何跟武昌谈条件。
武昌....
现在武昌的皇帝都换了好几个了吧。
忽然,诸葛恪笑了笑,下巴上的赘肉一颤一颤:
“我突然想起一个人来,孙壹幸亏没去投奔西贼,否则今日他就得避讳改名了。”
滕胤的妻子是左将军孙壹之妹,这句略带调侃的话他听了只默不作声,没再说话。
.....
几日后,孙和召集重臣于神龙殿东堂接见了司马师。
诸葛恪有剑履上殿之权,他坐在孙和身侧,扶着剑柄,摸着稀少的胡须,细细打量着他。
尽管对方看起来不像善茬,但在诸葛恪心中的印象是改不了的。
幼弱就是幼弱!
这并非是嘲笑司马师年纪轻,恰恰相反.....
这是鄙视司马师都四十几岁的人了,在魏国都没出过仕。
现在反而跑到贼人那里鞍前马后,不嫌丢人?
放在吴国,朱、陆、顾、张这样的大姓家主之长子,若是二十五岁前都没有出仕,怕不是被笑死!
心理上占据优势,诸葛恪觉得既然对方来委曲求全,那不妨漫天要价。
别跟我谈什么唇亡齿寒,没有好处,大不了就一起死。
谁知司马师刚说完开场的场面话,便直入主题:
“我主愿割让交州归吴,盼两家重归于好,共拒魏贼。”
诸葛恪眉头一皱。
这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