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结果收效甚微。
不仅是师资力量不足,学子们对太学也大多不看好。
有志之士觉得太学博士水平不高,学不到东西。
高门子弟更是不屑一顾,在他们看来,明明被族人推荐一句、乡里托关系定个品便可出仕做官,谁要去寒窗苦读十年啊。
久而久之,便乱了套。
虽然曹叡给的福利很好,不仅提高住宿条件,还免除太学学子的兵役,但这反倒成了想要来逃避徭役、混日子之人的天堂。
仅剩的一些真正用功的寒门子弟,更是凄惨。
因为科考官会故意刁难。
据《魏略》记载,考官会给学子划重点,嗯....反向重点。
然后审卷时,对于经文的理解不做重点评价,却是在字迹、标点等无关痛痒的地方挑刺。
结果就是,合格者甚少。
为什么这么做?
理由很简单,你寒门子弟把官位占了,我大族子弟怎么弄?
虽然我族里不是个个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有不少傻子,但他们得有官做!
在夏侯献辅政之初,做了一些小小的努力。
他鼓励宗室子弟和一些心腹的子弟入太学读书,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学子来太学,因为真的会有人为了结交权贵来干出力不讨好的事。
有一定效果,但不多。
而到了如今这个时候,他决定试着做一些改变。
外舅王肃作为他的嘴替,此时已经把太学中存在问题当场讲完了。
他那最后一句:朝堂公卿以下四百余人,其能操笔者未有十人,多皆相从饱食而退。
说得让许多朝臣既震惊又汗颜。
四百多人里,就不到十个人能提笔就写?
太学里选出来的这都什么玩意?
当然这不是说士族是文盲,连个字都不会写,而是指他们胸无点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