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根深叶茂

铁柱在一次课上对学员们说:“传统不是死守过去,创新也不是凭空捏造。你们要学的,不仅是手艺,更是背后的人文精神、造物哲学和美学体系。只有深入理解了‘为什么’,才能更好地创造‘做什么’和‘怎么做’。”

他安排学员们住进匠人村,与老师傅们朝夕相处,聆听故事,参与劳作,体会手艺背后的情感与温度。

变化悄然发生。那个觉得“差不多就行”的年轻学员,在看到王师傅为了一根丝线的颜色偏差,不惜拆掉绣了三天的花瓣后,沉默了。第二天,他对自己设计的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位认为老图案过时的海归设计师,在听老师傅讲解了每一个纹样背后的吉祥寓意和历史演变后,设计出的作品既现代又充满了文化的厚重感。

周末,匠人村举办了首次“开放日”,邀请村民和周边城市的家庭前来体验。孩子们在父母的陪伴下,尝试着捏陶土、编草叶、画年画,玩得不亦乐乎。一位父亲看着女儿专注地给陶胚上色,感慨道:“好久没看到她这么认真地放下手机做一件事了。”

铁柱在一旁听到,会心一笑。文化的传承,就在这一点一滴的体验中悄然发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晚上,铁柱收到杜邦先生发来的邮件。附件里是法国一家着名纪录片团队提出的申请,他们希望长期跟拍ITCA的运作和匠人村的发展,制作一部多季度的纪录片,向世界展示传统工艺在现代世界的生存与创新。

“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杜邦先生在邮件中写道,“赵,你的故事和理念,应该被更多人知道。”

铁柱没有立即回复。他走出房间,漫步在匠人村的夜色中。工坊里还有灯火,那是熬夜创作的年轻学员;宿舍里传来欢声笑语,是来自不同国家的访问学者在交流;远处的新工地上,打桩机暂时沉寂,准备着明天的崛起。

他想起父亲,那个默默无闻了一辈子的老匠人,他最大的愿望不过是手艺不失传。如今,父亲的手艺不仅有了传人,更走向了世界,与无数其他的手艺对话、交融。

他又想起母亲,她在村里的合作社如今规模扩大了好几倍,带出了上百个徒弟,每天忙得不亦乐乎,精神状态比年轻时还好。

他还想起儿子,那个在学校里自豪地展示草编作品的小男孩,传统文化的种子已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根,已经越扎越深。而枝叶,正在伸向更广阔的天空。

他回到办公室,给杜邦先生回复邮件:

“尊敬的杜邦先生,感谢您的推荐。我很乐意接受纪录片团队的拍摄。这不仅是为了宣传,更是为了记录。记录下这个时代里,一群人为守护和活化人类共同文化遗产所付出的努力。无论成功与否,这份努力本身,就值得铭记。”

点击发送后,铁柱再次望向窗外。晨曦微露,新的一天即将开始。国际联盟的章程需要细化,与非洲合作项目的评估报告还没写完,下午还要给“青苗计划”的学员讲课……

千头万绪,等待着他。但他的内心充满力量。

根深方能叶茂。他知道,脚下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方向正确,每一步都坚实,就能抵达希望的远方。

晨光中,匠人村渐渐苏醒,炊烟袅袅,鸟鸣啁啾,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