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之环”星系的一颗海洋星球上,一种原本在严酷自然选择中濒临灭绝的软体生物,其基因序列中一段长期被视为“无用冗余”的片段,因为宇宙底层规则那几乎无法感知的微妙倾斜,被意外“激活”了。
这段基因并未赋予它们强大的力量或惊人的智慧,而是让它们对环境中极其微弱的、来自恒星风与行星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的背景信息辐射,产生了初步的感知和…共鸣。
这种共鸣最初表现为一种集体性的、无意识的趋向行为——它们会本能地聚集在信息辐射更“和谐”的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共鸣开始影响它们的简单神经网络,催生出一种原始的、超越个体生存本能的集体意识雏形。
它们开始以一种超越化学信息素的方式“交流”,协调捕食、规避危险,甚至…开始用身体和分泌的黏液,在海底岩石上构筑起简单而规律的几何图案,仿佛在无意识地模仿着它们所感知到的、宇宙背景辐射中的某种“韵律”。
它们,在懵懂中,提前数万年甚至更久,触摸到了“意识”与“信息”的门槛。它们走上了一条与“播种者”预设的、标准化的生命演化模板截然不同的道路。
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发生在宇宙角落的微小事件。对于庞大的“播种者”体系而言,这颗星球的生命演化依旧处于“无害”的范畴,甚至其变化幅度都未必能达到触发“园丁”干预的阈值。
但它的意义是深远的。
它证明了,“基准偏移”的影响并非仅仅作用于现有的文明评判,它甚至能像一只无形的蝴蝶翅膀,扇动起生命长河中全新的、不可预测的支流。它正在宇宙的尺度上,悄然催生着更多的… “计划外变量”。
…
“观察者-首席”的座舰内,那道暗影正注视着关于“萌芽之环”事件的报告。它的信息网络显然比“余烬”乃至“播种者”的常规监测系统更加灵通和深入。
“生命…总是能在最细微的缝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黑影低声自语,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意味,似是赞叹,又似是警惕。“一次针对文明清单的微调,竟能在生命演化的底层激起涟漪…‘原初之光’的影响,看来比数据模型推演的更加…‘粘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