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沙尔瓦很不想说,但是又不得不说,“因为我们的官僚认为,美国的豪华汽车完全能够满足我们都需求,我们就没必要再保留这条昂贵的生产线了。”
孙铁军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可是陈卫民和胡大海却知道是什么意思。
造不如买!
我日!苏联人把这句话执行的这么彻底?
“厂长同志,我能看看你们的生产线吗?”
“当然。”
沙尔瓦带着他们到了一间恒温恒湿无尘的生产车间里。
此时,整条生产线已经停工了,机器上已经抹了黄油,说明工人们把这条生产线保养的非常好。
“厂长同志,技术资料还在吗?”
“在,但是我们已经接到文件,关于海鸥的所有技术文件、车身模具,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都必须销毁。”
胡大海脱口而出,“你们傻了吗?这么好的车,说销毁就销毁?”
沙尔瓦露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是的,那些官僚都是傻子。”
陈卫民在车间里转了一圈。
生产线很粗糙,很狂野。
除了发动机以外,其他所有的东西,都是在这里生产出来的。
“沙尔瓦同志,我想,拆除后他们就要成为废品了,如果可以,我想收购废旧钢材,不知可不可以?”
“这……”
“给美元,一吨废旧钢材两百美元。”
陈卫民不知道整条生产线有多重,但是,估计要十几万吨。
“陈,我们还是商量一下车辆如何交接吧,我的工人们需要食物,我不能再让他们饿肚子了。”
陈卫民只能暂时收起自己的贪婪。
其实关于那三千多辆汽车的交接,已经没有任何阻碍了。
有苏联经济改革委员会的文件,而且高尔基汽车厂也急需这批物资稳定职工的情绪,所以双方几乎是一拍即合。
车辆随时可以起运,后续物资,也会源源不断的送到下诺夫哥罗德市高尔基汽车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