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碎星之环与观察之影

“引路者”星舰脱离了平和的常规航路,向着“碎星之环”方向进行了一次短途跃迁。当舰身结束震颤,舷窗外景象为之一变,即便是见识过诸多宇宙奇观的艾拉,心中也不由得为之一动。

那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星域,更像是一片被无形巨力碾碎后又随意抛洒的宇宙墓场。无数行星、卫星的残骸,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如同激流中的卵石,环绕着一片色彩迷离、不断缓慢涡旋的星云尘埃带运行。这片尘埃带本身散发着多种复合能量辐射,在虚空中勾勒出亿万条纤细而变幻不定的光弧,仿佛一首无声的、用光与尘谱写的宏大乐章。这里,就是“碎星之环”。

根据星火网络的资料,“共鸣之歌”文明就生存在这片看似混乱、实则蕴含着独特能量韵律的星域深处。他们是一种特殊的能量-物质共生体,其个体与族群意识通过复杂的谐波共振进行沟通和创造,发展出了独树一帜的灵能音乐科技。

然而,艾拉并未立刻深入星环。霍雨浩的警示言犹在耳,“观察者”的存在像一层无形的阴霾,让她对任何异常都保持着最高警惕。她决定先在星环外围进行隐蔽侦察。

“启动全频段被动感知阵列,聚焦于非自然规则扰动及高维信息残留痕迹。”艾拉对星舰主脑下达指令。同时,她将自身那历经“心火”淬炼、对《变量公约》规则网络异常敏锐的感知力延伸出去,如同最精密的传感器,扫描着这片星域。

最初的几个小时,一切似乎都很“正常”。只有碎星带固有的能量湍流和背景辐射噪音。

但很快,一些极其微妙的不协调感开始浮现。

那并非能量的剧烈波动,也不是规则的明显扭曲,而更像是一种……“信息层面的微妙剥离感”。就好像一幅无比精美的动态星图,在肉眼无法察觉的微观层面,有极少量的像素点被定期、且极其规律地“取样”并“储存”走了,留下的痕迹淡到几乎不存在,却让艾拉感知中那片区域的“信息完整性”出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薄”感。这感觉,与她之前发现的“空白区间”在本质上高度相似,但手法更为隐蔽和老练。

“发现疑似‘观察者’活动痕迹,”艾拉冷静地记录,“目标区域:碎星之环外围,坐标Delta-7。活动模式:周期性、非侵入式信息采样。技术特征:涉及高维信息直接读取,能量屏蔽近乎完美。”

她没有打草惊蛇,而是如同潜行的猎手,小心翼翼地追踪着这些细微的“信息流向”。它们如同蛛丝般,在更高维度的层面隐约指向碎星之环的某个特定区域——那里,正是“共鸣之歌”文明主要聚居地之一,“谐振星云”的方位。

“果然……他们的目标也是‘共鸣之歌’。”艾拉心道。这些“观察者”似乎对文明自然演化,尤其是“变量”活跃阶段所产生的原始、混沌而充满生命力的数据流格外感兴趣。

她调整航向,借助星舰卓越的隐形性能与碎星带复杂的环境作为掩护,向着“谐振星云”方向悄无声息地潜行。

随着距离拉近,艾拉开始能更清晰地感受到“共鸣之歌”文明的存在。那并非通过视觉或听觉,而是一种直接作用于意识层面的韵律感。无数个体意识如同不同的音符,通过灵能连接汇聚成宏大和谐的“文明乐章”,其中充满了探索的好奇、创造的喜悦、对宇宙的敬畏以及彼此间深切的共情。这种基于共鸣的集体意识网络,与“理性统合体”曾经的绝对理性,以及铁锈星域遗民的绝望挣扎截然不同,展现出《变量公约》所倡导的变量之美的另一种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