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太子朱标

“可世道乱了,有豺狼当道,有恶霸横行。他们手中的锄头,保不住自己的田地,护不住自己的家人。所以,他们才不得不拿起刀枪,将那些豺狼恶霸赶走。我们这些人,披坚执锐,浴血沙场,不是为了好勇斗狠,更不是为了开疆拓土的虚名。”

他顿了顿,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胸中所有的豪情与悲壮都倾吐出来。

“我们打仗,是为了让天下的百姓,不再需要打仗!是为了用我们手中的刀,换来他们手中的犁!是为了让我们的后代,可以安安稳稳地坐在学堂里读书,而不是在军营里操练!当天下再无戈兵,百姓安居乐业,炊烟四起之时,那才是我等将士最大的功勋!”

这番话,掷地有声,充满了血与火的淬炼,却又饱含着对和平最质朴、最深沉的渴望。

朱标被深深地震撼了。

他怔怔地看着常遇春。他眼前的这个男人,不再是那个被神话的“战神”,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将军。他的脸上,刻满了风霜,那是岁月与战争留下的印记。但他的眼睛里,却燃烧着一团火,一团为了天下苍生而战的理想之火。

这一刻,朱标忽然明白了。

他明白了,为什么父皇如此信任常遇春,愿意将十万大军的性命交到他手上。因为常遇春不是一个嗜杀的疯子,他有自己的底线和信念。

他也明白了,为什么常遇春麾下的将士,愿意为他效死。因为这位将军,不是把他们当成消耗品,而是把他们当成守护和平的战友。

他更明白了,大明之所以能从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不仅仅是因为朱元璋的雄才大略,更是因为有常遇春这样,心中怀揣着“止戈”理想的将领在浴血奋战。

“先生之言,发人深省。”

朱标对着常遇春,深深地作了一个揖。这个礼,不是君对臣的礼节,而是学生对老师的敬意。

“标受教了。日后,还望先生能多多教导于我。”

常遇春连忙回礼,心中百感交集:“殿下言重了。殿下仁德,乃大明万民之福。臣能为您执鞭坠镫,是臣的荣幸。”

这一刻,常遇春在心中,已经将这位年轻的太子,视为自己要誓死守护的第二个“朱元璋”。

忠诚于朱元璋,是因为他是皇帝,是兄弟,是知遇之恩。那份忠诚,带着江湖义气,带着对强者的敬畏。

而忠诚于朱标,则是因为他看到了大明未来的希望。那是一个温润、仁厚、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希望。守护这份希望,守护这位心中装着天下苍生的未来君主,对他而言,是一种更崇高、更纯粹的使命。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了整个军营,将将军与太子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一个,是大明最锋利的剑,代表着帝国的现在,用铁与血,扫清一切障碍。

一个,是大明最温暖的玉,代表着帝国的未来,用仁与德,抚平战争的创伤。

这次接触,让常遇春的信念,变得更加坚定。他所做的一切,他身上所有的伤疤,他手中沾染的血腥,都是为了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希望。

然而,就在这温馨而充满希望的氛围中,一名神色慌张的传令兵再次从营外飞奔而来,他的速度比之前更快,脸上的惊恐也更深。

他冲到两人面前,甚至来不及行礼,便从怀中掏出一封被火漆封死的密信,声音颤抖地喊道:

“将军!太子殿下!八百里加急!北方……北方军情急报!”

常遇春的心猛地一沉。

朱标脸上的温和笑容也瞬间凝固,他接过那封沉甸甸的密信,指尖能感觉到信纸的微微颤抖。

信封上,那熟悉的、龙飞凤舞的笔迹,正是来自应天府中的朱元璋。

而那火漆的印记,却不是普通的军情印记,而是代表着最高等级的“朱雀”密印。

朱雀,南方之神。但在此刻,它却带着来自北方的、足以冰封一切的寒意。

常遇春看着朱标缓缓拆开信封,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了那张薄薄的信纸上。他知道,这封信的内容,将决定大明的下一步走向,也或许……会彻底改变眼前这位太子温润如玉的命运。

夕阳的最后一缕光芒,消失在地平线下。夜幕,正悄然降临。而一场新的风暴,似乎正在北方的地平线上,悄然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