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常遇春的谦逊?

他没有丝毫犹豫,大步流星地走到殿中,每一步都踏得坚实有力,却又带着一种刻意放慢的沉稳。在距离御座十步之遥的地方,他停下脚步,然后“噗通”一声,单膝跪地,甲胄与金砖地面碰撞,发出沉闷而厚重的声响。

他抬起头,目光直视朱元璋,声如洪钟,却又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沙哑,仿佛是激动所致:“启禀陛下!臣不敢请赏!”

“哦?”朱元璋的眉毛微微一挑,脸上露出了饶有兴致的神情,身体微微前倾,“为何不敢?”

常遇春的头颅深深低下,姿态谦卑到了尘埃里,仿佛他不是刚刚立下不世之功的战神,而是一个犯了错的孩童。“臣乃一介武夫,自幼跟随陛下,胸无点墨,不识兵法韬略,不过凭着一身蛮力,和陛下赐予的胆气,为陛下冲锋陷阵罢了。”

他顿了顿,声音里充满了自嘲与诚恳:“克复大都,非臣一人之功。此乃陛下洪福齐天,顺应天意;是徐达大将军坐镇后方,运筹帷幄,粮草军械,无一有误;是李文忠、冯胜、邓愈诸位将军奋勇杀敌,各显其能;更是我大明数十万将士,用命搏杀,浴血奋战的结果。”

说到这里,他的声音微微颤抖,带上了一丝难以抑制的哽咽。他抬起头,眼眶竟有些泛红,目光扫过殿内站立的几位武将,以及那些文官身后代表的千千万万的士兵。

“臣若独居其功,有何面目去见那些战死沙场的兄弟?他们有的,连名字都未曾留下,家中还有白发苍苍的老母,嗷嗷待哺的幼儿。臣,常遇春,不敢!”

这番话,说得情真意切,掷地有声。满朝文武先是愕然,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赞叹之声。

“常将军仁义!”

“真乃忠臣良将!”

“陛下,常将军此言,感人肺腑啊!”

这番表演,堪称完美。他将功劳归于皇帝、归于同僚、归于士兵,唯独将自己摘了出去。他把自己摆在一个“忠勇莽夫”的位置上,一个只会打仗,不懂政治,重情重义的形象。这既彰显了无上的忠心,又团结了同僚,还收拢了军心,更重要的是,它向朱元璋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我常遇春,没有野心,我的一切都是你给的,我只想做你手中的一把刀。

朱元璋的眼中,那丝审视与权衡终于彻底化为了真正的笑意,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欣赏的笑。他缓缓走下龙椅,亲自来到常遇春面前,伸出那双曾经握过锄头、也握过刀剑的手,将常遇春扶了起来。

他拍了拍常遇春那冰冷的铁甲肩膀,温言道:“好,好一个常遇春!朕有你这样的兄弟,何愁天下不定!抚恤将士,朕自会加倍安排,让他们的家人,衣食无忧,荣耀加身。”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提高,响彻整个大殿:“你,是朕的‘大明第一战神’!这个名号,你当之无愧!”

“战神”二字,如同一座无形的山,轰然压在了常遇春的肩上。他能感觉到,周围所有人的目光都变了,从之前的敬佩、嫉妒,变成了敬畏,甚至是一丝疏远。他被这个名号,推到了一个更高,也更孤独的位置。

他知道,这荣耀的背后,是更深的猜忌和更远的路。朱元璋越是夸他,这把刀就越是锋利,也越是危险。

……

回到府邸时,已是深夜。

卸下沉重的甲胄,常遇春才感到一阵从骨子里透出的疲惫。那不是身体的劳累,而是精神的紧绷之后,彻底的松懈。他坐在书房的太师椅上,连动一动手指的力气都没有。

府里早已熄了大部分灯火,只有内院还亮着一盏昏黄的灯笼。妻子蓝氏端着一碗热腾腾的莲子羹,悄无声息地走了进来。她没有说话,只是将碗放在桌上,然后拿起一块柔软的布巾,轻轻地为他擦拭脸上的风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今天在宫里,可是又有人给你灌迷魂汤了?”蓝氏的声音轻柔得像月光,带着一丝心疼和了然。

常遇春接过碗,温热的触感从掌心传来,驱散了些许寒意。他用勺子搅了搅,看着那圆润的莲子在乳白色的羹汤里沉浮,苦笑一声:“何止是迷魂汤,简直是断头台的催命符。咱老常就是个粗人,不会玩那些弯弯绕绕。今天在殿上,陛下问我想要什么赏赐,咱连汗毛都竖起来了。”

“你呀,”蓝氏嗔怪地白了他一眼,伸手理了理他微乱的鬓发,“嘴上说着粗人,心里比谁都亮堂。你今天那番话,连我这个妇道人家都听明白了,陛下岂能不明白?你这是在告诉他,你常遇春,还是当年那个跟着他闹革命的愣头青,心里只有他这个大哥,没有自己。”

常遇春喝了一口莲子羹,那股清甜中带着微苦的味道,让他纷乱的思绪稍微平复了一些。“话是这么说,可……”

“只是什么?”蓝氏追问道。

常遇春放下碗,长长地叹了口气:“只是,陛下越是夸我,我心里越是没底。这‘战神’的名号,听着风光,实则是个烫手的山芋。它告诉所有人,我常遇春的武功,已经到了顶点。可这世上,哪有臣子的功绩,能高过天子的?咱老常能做的,就是拼命证明,我常遇春的剑,永远只指向大明的敌人,而不是……”

他没有说下去,但夫妻二人都心知肚明。那个“而不是”后面,隐藏着多少功臣名将的血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