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长河,总有一些瞬间,如雷霆划破夜空,以其摧枯拉朽之势,宣告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新纪元的开启。元至正二十八年,亦即大明洪武元年的这个秋天,这样一道雷霆,便在华北平原上炸响。它的名字,叫常遇春。
他率领的,是朱元璋麾下最精锐的铁骑,是百战余生的虎狼之师。这支军队,自南向北,如同一股灼热的铁流,所过之处,元朝的百年基业被炙烤得滋滋作响,寸寸崩裂。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元朝的心脏,那座被马可·波罗赞叹为“世界诸城无能与比”的繁华帝都,大都。
常遇春,这个在战场上被赋予了“十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之誉的男人,此刻正像一尊不可阻挡的战神,端坐于战马之上。他的眼神锐利如鹰,穿透了弥漫的尘烟,锁定了地平线上那座巍峨的城池。他不是在征服,他是在解放。他要用自己的铁蹄,踏碎这个腐朽王朝最后的脊梁,为他的主公朱元璋,为天下饱受欺凌的汉人百姓,建立一个朗朗乾坤。
大都的城墙,在秋日的阳光下泛着青灰色的冷光,像一头沉睡的巨兽,盘踞在天地之间。城墙高达数十丈,宽得足以并排驰行数驾马车。城头之上,元军的旗帜猎猎作响,弓弩手林立,刀枪如林,透着一股令人窒息的威严。这是元朝统治近百年的象征,是他们引以为傲的、不可逾越的屏障。
“将军,好一座坚城!”副将李文忠勒马停在常遇春身侧,望着那雄伟的城防,眉头微蹙。他身经百战,却也不禁为大都的坚固而心惊。
常遇春没有立刻回答,他只是缓缓地摘下头盔,露出一张被风霜雕刻得棱角分明的脸。他眯起眼,目光仿佛能穿透城墙,看到城内元顺帝的惊惶,看到贵族们的醉生梦死,看到百姓们的麻木与期盼。
“坚城?”常遇春嘴角勾起一抹近乎冷酷的笑意,那笑容里没有丝毫畏惧,只有一种猎手面对终极猎物时的兴奋。“再坚固的城,也是由人守的。人心若散,这城,便是一堆烂泥。”
他说的没错。此时的元廷,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横扫欧亚的强大帝国。内部倾轧,皇帝昏庸,将领离心。大都的繁华,不过是回光返照的虚火。
常遇春没有选择最直接的强攻。他知道,以明军目前的兵力,硬啃这块硬骨头,即便能胜,也必是惨胜,代价太大。他是战神,不是莽夫。
“传我将令,”常遇春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清晰地传到每一个将领耳中,“全军偃旗息鼓,于城东二十里外安营扎寨,掘壕沟,立鹿砦,做出久围之态。”
众将一愣,久围?常将军的打法,向来是迅如疾风,烈如火攻,何时变得如此“耐心”?
然而,接下来的几天,明军果然按兵不动。只是每日派小股部队在城下叫骂挑战,骂得极有“水平”,从元顺帝的祖宗十八代骂到元朝将领的私生活,言辞之粗俗、想象力之丰富,让城头上的元军将士面红耳赤,血压飙升。
起初,元军主将还能严令部下不得出战。但日复一日的辱骂,像一把钝刀子,慢慢割裂着他们本就脆弱的神经。城内的百姓,看着城外那支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的军队,再听着城头上那些只会对百姓耀武扬威的“官军”,心中的天平,早已悄然倾斜。
到了第五天夜里,大都城内,一个被常遇春早已安插好的细作,悄悄打开了安定门的门栓。与此同时,常遇春早已挑选好的数千精锐,如同鬼魅一般,悄无声息地摸到了城下。
“时机到了!”常遇春眼中精光爆射,他一马当先,手中长枪“虎头湛金枪”在月光下划出一道凄美的寒光。“随我破城!”
早已等候多时的攻城部队,如决堤的洪水,瞬间涌向了那道微微开启的城门。城内的元军做梦也没想到,明军的主力会在这个时候,从这个方向出现。他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打得晕头转向,阵脚大乱。
常遇春一马当先,长枪所指,无人能挡。他枪法如神,每一次突刺,都带起一片血花;每一次横扫,都扫倒一片敌人。他就像一尊从地狱里杀出来的魔神,所过之处,元军将士肝胆俱裂,纷纷溃逃。
“常遇春!是常遇春!”惊恐的呼喊声在城中响起,这名字本身,就比千军万马更具杀伤力。
元顺帝在宫中听到城破的消息,吓得魂飞魄散,连龙袍都来不及穿整齐,在几名亲信的护卫下,仓皇从北门逃窜。他回头望了一眼那片陷入火海的皇宫,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悔恨与恐惧。他怎么也想不通,那座他以为可以固若金汤的帝都,为何在短短数日之内,便土崩瓦解。
他不知道,他败给的,不是常遇春的兵锋,而是腐朽的人心,和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
---
### **第九十二章:七日克大都**
从安定门被悄无声息地打开,到元顺帝仓皇北逃,再到整个大都城完全落入明军之手,常遇春只用了三天。
小主,
然而,当他站在大都城头,俯瞰着这座曾经的世界中心时,他的脸上没有胜利者的狂喜,只有一种深沉的凝重。他知道,攻城易,安城难。一座城市的真正征服,不是占领它的街道,而是赢得它的人心。
“将军,我军大获全胜!城中府库,金银如山,粮草堆积如山!”有将领兴奋地前来报捷,眼中闪烁着贪婪的光芒。在他们看来,破城之后,便是理所当然的劫掠。
常遇春的目光如电,扫过那张兴奋的脸,冷冷地说道:“金银粮草,皆为陛下之物,一针一线,不得擅动。城中百姓,乃我大明的子民,若有任何人敢欺凌百姓,劫掠民财,立斩不赦!”
他的声音不大,却像一盆冰水,浇熄了众人心中那点蠢蠢欲动的邪火。他们太了解自己的将军了,他说到做到。
接下来的四天,常遇春做的不是庆祝胜利,而是三件事。
第一,**严明军纪**。他亲自带领亲兵在城中巡视,但凡发现有士兵滋扰百姓,无论官职大小,一律当街斩首。第一天,就有三个趁乱抢劫的士兵被他的人头高悬于旗杆之上。鲜血染红了旗杆,也洗净了明军的名声。大都的百姓们,从最初的恐惧、躲藏,到后来悄悄打开门缝,看到的是那些纪律严明、对他们秋毫无犯的士兵。他们甚至看到,那位传说中的常将军,亲自下马,将一个被惊吓哭泣的孩子扶起,还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小的面饼递给他。
第二,**安抚民心**。常遇春立刻下令,开仓放粮。元朝府库中堆积如山的粮食,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各个粥棚,施舍给贫苦的百姓。他还贴出安民告示,宣布废除元朝的一切苛捐杂税,鼓励商贩开市,恢复生产。告示的末尾,赫然盖着“大将军常遇春”的朱红大印。这枚大印,此刻比任何刀枪都更能安抚人心。
第三,**恢复秩序**。他迅速组织人手,扑灭城中因战乱引发的火灾,清理街道,掩埋尸体。他还特意找到了那些在元朝统治下备受欺压的汉人儒生和乡绅,请他们出来协助治理地方。他诚恳地对这些读书人说:“我常遇春一介武夫,不懂治国安邦之道。大都的安定,还需仰赖各位先生。”
短短四天,大都这座经历了战火洗礼的城市,奇迹般地恢复了秩序。街道上,商铺重新开张,百姓们的脸上,虽然还带着惊魂未定的神情,但眼中却多了一丝希望。他们开始相信,这支来自南方的军队,或许真的能给他们带来一个不一样的明天。
七日,仅仅七日。常遇春不仅用兵锋攻克了大都的城墙,更用仁政和铁律,征服了大都的人心。消息传出,那些还在负隅顽抗的元朝残余势力,无不闻风丧胆。他们知道,一个不仅能打胜仗,还能治理天下的常遇春,远比一个只知道烧杀抢掠的征服者,要可怕百倍。
---
### **第九十三章:元顺帝北逃**
漠北的风,凛冽如刀。
元顺帝妥懽帖睦尔裹着一件破旧的羊皮袄,蜷缩在一顶简陋的毡帐里,瑟瑟发抖。他身后,是寥寥数百名忠心耿耿的亲卫和妃嫔,再往后,是那座他再也回不去的繁华帝都。
“陛下,喝口热汤吧。”一位老太监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肉汤,小心翼翼地递到他面前。
元顺帝一把打翻,滚烫的汤水洒了一地,他嘶吼道:“喝什么喝!朕的大都呢?朕的江山呢!都是一群废物!”
他像一头被困的野兽,发泄着心中的恐惧和愤怒。他想不通,自己拥有百万大军,坐拥天下最富饶的城市,为何会被一个出身布衣的朱元璋,和他手下一个叫常遇春的武夫,逼到如此境地。
“报!”一个探马连滚带爬地冲进毡帐,“陛下,大……大事不好!明军……明军的先锋部队,已经追到长城口了!”
“什么?!”元顺帝吓得从毡毯上跳了起来,面无人色,“常遇春……他不是刚占了大都吗?他难道不休息吗?他到底是人,还是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