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朱元璋的猜忌?

金陵城的秋,总是来得悄无声息,却又气势磅礴。

前几日还是满城桂香,甜腻得能醉倒行人,一夜西风过境,那香气便被冲刷得干干净净,只剩下满地金黄的碎瓣,像是被揉碎了的旧梦。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冽、萧索的寒意,它从秦淮河的波光里渗出,从紫金山巅的云雾中落下,无声无息地侵入这座帝国心脏的每一寸肌理。

魏国公府的庭院里,几株梧桐树早已褪尽了华裳,光秃秃的枝桠伸向铅灰色的天空,像一双双渴求温暖的手。风一过,便发出呜呜的声响,如泣如诉。

常遇春就站在廊下,身披一件玄色大氅,静静地望着庭院中这一派秋景。他身材魁梧,如山岳般沉稳,然而此刻,他那双曾在万军阵中睥睨天下、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虎目,却流露出一丝罕见的迷茫与疲惫。

他不是在赏景,他是在感受。感受这秋风中,那一丝比寒意更刺骨的东西——来自皇权的、无形的压力。

“将军,风大,仔细着了寒。”一个温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伴随着一阵熟悉的、令人心安的药草清香。是他的妻子,蓝氏。她双手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姜茶,小心翼翼地走到他身边。

常遇春回过神,脸上瞬间堆起温和的笑容,那笑容如同冬日里的暖阳,能融化一切坚冰。他接过茶碗,暖意从掌心一直传到心底。“夫人有心了。”

蓝氏为他拢了拢大氅的领口,柔声道:“将军这几日,总是心神不宁。可是朝中有什么不顺心的事?还是……身子骨哪里不爽利?”

常遇春呷了一口姜茶,辛辣的滋味在舌尖炸开,暖流顺着喉咙滑入腹中,却似乎驱不散心头的阴霾。他摇了摇头,目光再次投向庭院,低声道:“身子骨好得很,能吃能睡,杀十个八个鞑子也不在话下。”

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仿佛在自言自语,又仿佛在说给妻子听:“只是……总觉得,有什么东西不一样了。”

蓝氏是何等聪慧的女子,她与常遇春自微末中相识,一同走过烽火连天的岁月,早已是心意相通。她顺着丈夫的目光望去,看到的只是萧瑟的秋景,但她明白,丈夫看到的,是人心,是那座金碧辉煌的皇宫里,那双曾经充满信任与豪情的眼睛。

“是因为陛下吗?”她轻声问,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常遇春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缓缓闭上了眼睛。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近来朝堂之上,朱元璋看他的眼神。

那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眼神。

初时,是纯粹的欣赏与倚重。每当常遇春披坚执锐,大胜归来,朱元璋便会亲自出迎,拉着他的手,称他为“我大明之万里长城”,那眼神里的热切与骄傲,能让任何铁血汉子为之热血沸腾。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那眼神里,掺杂了一些别的东西。

就像一泓清澈的泉水,不知被谁滴入了一滴墨,起初微不可察,但那墨迹却在无声无息地扩散,最终将整片泉水都染上了一层淡淡的、挥之不去的阴影。

那是一丝审视。

上一次朝议,商议北伐残元之事。常遇春根据情报,提出了一套“以步制骑,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方略。他引经据典,分析利弊,说得头头是道。朱元璋端坐龙椅之上,静静地听着,不时点头。

可就在常遇春说到关键处,提议由他亲率一支精锐,绕道敌后,直捣黄龙时,他清晰地看到,朱元璋的瞳孔微微一缩。那点头依旧在,笑容依旧在,但眼神深处,却有一道精光一闪而过,快如闪电,却锐利如刀。

那不是在思考战术的可行性,而是在评估……评估他常遇春,提出这个建议的动机。

他是在想,我常遇春是想建立不世之功,名垂青史?还是想借此机会,掌控更大的兵权,在军中树立起只手遮天的威望?

那一瞬间,常遇春感觉自己仿佛被剥光了衣服,站在朱元璋面前,任其审视。他引以为傲的战功,他浴血拼杀的荣耀,在这一刻,都变成了需要被怀疑的“罪证”。

还有一次,是在兵部。常遇春去查阅一份边防图,恰好碰到几位年轻将领正在讨论他。那些年轻人言语间充满了崇拜与敬仰,称他为“军神”,说只要有常将军在,大明江山便固若金汤。

常遇春当时只是笑了笑,并未在意。可当他转身离开时,却恰好撞见朱元璋不知何时站在了不远处,静静地听着。朱元璋的脸上看不出喜怒,但那眼神,却让常遇春心头一跳。

那眼神里,有欣慰,但更多的,却是一种……警惕。

仿佛那些将士的崇拜,不是对他常遇春的,而是对另一股潜在势力的。仿佛他常遇春,已经不再仅仅是一把锋利的战刀,而正在慢慢变成一个能号令群刀的“刀鞘”。

这种变化,细微,却致命。常遇春这只在战场上搏杀的猛虎,对风向的感知,远比任何人都要敏锐。他能从敌人一个眼神的变化中,判断出下一秒的进攻方向。如今,他将这种敏锐的直觉,用在了那个他曾经视若兄长的帝王身上。

小主,

得出的结论,让他不寒而栗。

“伯仁,近来可好?”

就在常遇春心绪翻涌之际,一个沉稳的声音传来。他抬头一看,只见中山侯徐达正大步流星地走进庭院。徐达比常遇春年长几岁,面容儒雅,举止沉稳,眼中总是闪烁着智慧与沉稳的光芒。

“天德兄!”常遇春脸上露出了真切的笑容,迎了上去,“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快,屋里坐,我让夫人温一壶好酒。”

徐达摆了摆手,目光在常遇春脸上停留了片刻,又看了看蓝氏,微微一笑:“酒就不喝了,我是来提醒你一声。今晚宫里设宴,陛下只点了你我,还有李文忠、冯胜几位老兄弟的将。你……心里有个数。”

常遇春的笑容僵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自然,他拍了拍徐达的肩膀,笑道:“能有什么数?不就是兄弟们许久未见,聚在一起喝喝酒,叙叙旧嘛。陛下心里惦记着我们呢。”

徐达看着他,眼神深邃,缓缓摇了摇头:“伯仁,你还是这么性子。这酒,怕不是那么好喝的。你最近……太锋芒了。”

“锋芒?”常遇春不解地皱起眉头,“我常遇春一介武夫,只会打仗。陛下让我打,我便打,让怎么打,便怎么打。锋芒不锋芒的,我说了不算,战场上的刀枪说了算。”

“正因为如此,才更让人忌惮。”徐达的声音压得更低,几乎只有两人能听见,“韩信之功,天下无双,如何?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陛下如今已坐稳江山,他需要的,不再是能开疆拓土的猛虎,而是……温顺的犬马。”

常遇春的心猛地一沉。徐达的话,像一把重锤,狠狠地砸在了他心头最敏感的地方。他一直以来的隐忧,被徐达一语道破。

他看着徐达,这位与他一同从濠州城走出来的老兄弟,眼中满是复杂的情绪。他知道,徐达是在提醒他,也是在为他担心。

“我明白了。”常遇春深吸一口气,胸中的郁结之气似乎被这口秋风吹散了一些,他重新露出了那标志性的、憨厚而爽朗的笑容,“天德兄放心,我常遇春是什么人,你还不清楚吗?我脑子里装的都是杀敌的招数,哪懂那些弯弯绕绕。陛下让我喝酒,我便喝个痛快!”

徐达看着他这副“没心没肺”的样子,无奈地叹了口气,拍了拍他的手臂:“罢了,罢了。你心里有数就好。记住,今晚,少说话,多喝酒。尤其是……别提军功。”

“记下了!”常遇春重重地点头。

送走徐达后,常遇春回到房中,换上了一身朝服。铜镜里,映出一张英武不凡的脸庞,浓眉虎目,鼻梁高挺,只是那双眼睛里,多了几分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沧桑。

蓝氏为他整理着衣冠,动作轻柔而细致。她能感觉到丈夫身体的紧绷,轻声安慰道:“将军,别想太多。陛下与您是过命的交情,他不会的。”

常遇春转过身,握住妻子的手,那双能开硬弓的手,此刻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看着妻子关切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也涌起一阵酸楚。

“夫人,”他轻声道,“你还记得我们在濠州的时候吗?那时候,我们吃不饱,穿不暖,每天都要提心吊胆,怕元军,怕别的义军。可那时候,我心里却是最踏实的。”

蓝氏的眼眶有些湿润:“我记得。那时候,再苦再累,只要看到你,看到大家在一起,就觉得有希望。”

“是啊,”常遇春的目光变得悠远,“那时候,大王还不是皇帝,只是我们的朱大哥。我们一起挨饿,一起打仗,一起分享一个馒头。他受伤了,我背着他;我累了,他扶着我。我们之间,没有君臣,只有兄弟。”

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一丝沙哑:“可现在,他坐在龙椅上,我站在阶下。他看我的眼神,变了。他不再是那个能和我勾肩搭背的朱大哥,他是大明皇帝,是九五之尊。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都带着天威,都藏着试探。”

蓝氏的眼泪终于落了下来,她扑进常遇春怀里,紧紧地抱着他:“将军,我不管什么皇帝不皇帝,我只要你平平安安的。我们不要这功名,不要这富贵,我们回老家,种几亩地,养几只鸡,过我们自己的日子,好不好?”

常遇春紧紧回抱着妻子,感受着她身体的温度,心中百感交集。他何尝不想?他早已厌倦了刀光剑影,厌倦了尔虞我诈。他只想守着妻子儿女,过那种平淡而安宁的生活。

可是,他能吗?

他常遇春的命,早已不是他自己的了。他的身上,背负着数万将士的性命,背负着大明江山的安稳,更背负着对朱元璋那份早已变质、却无法割舍的“兄弟情义”。

“傻话。”他抚摸着妻子的秀发,声音温柔而坚定,“这天下,是大王带着我们一刀一枪打下来的。我不能走。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他安心。只要他安心了,我们全家才能安心。这天下,终究是他的。而我,只想做他一把最锋利的刀,用的时候,能斩妖除魔;不用的时候,就安安静静地躺在刀鞘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选择了用最质朴、最真诚的方式,来应对帝王最深沉的猜忌。他用自己的“愚”,来守护朱元璋的“智”,也守护自己最后的安宁。

---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皇宫之内,奉天殿暖阁里,灯火通明,温暖如春。与户外的萧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张巨大的紫檀木圆桌上,摆满了山珍海味,御膳房的厨子们拿出了看家本领,一道道佳肴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欲滴。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与淡淡的酒香。

朱元璋坐在主位,他今天没有穿龙袍,只着了一件明黄色的常服,显得颇为随和。他的脸上带着和煦的笑容,与席间的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等人谈笑风生,气氛看起来融洽而热烈。

“伯仁,来,这杯酒,朕敬你!”朱元璋举起金杯,笑容满面,“你上次在塞外,一战斩敌三万,打得那些鞑子闻风丧胆,十年不敢南下牧马。为我大汉子民,争了天大的脸面!此等功绩,当浮一大白!”

常遇春连忙起身,端起自己的酒杯,豪迈地说道:“这都是陛下洪福齐天,指挥有方。末将不过是奉命行事,何功之有!末将,敬陛下!”

说罢,他一饮而尽,动作干净利落,尽显武将本色。

朱元璋哈哈大笑,亲自为他斟满酒:“好,好一个奉命行事!伯仁啊,你就是我大明第一战神,有你在,朕就能高枕无忧啊!”

“陛下过奖了!”常遇春憨厚地笑着,脸上微微泛红,仿佛是酒意上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