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虚宫的晨课上,她用稚嫩的笔迹抄写《道德经》,墨滴在纸上晕开,竟化作朵小小的莲花;万仙阵的血光中,她的慧剑停在截教小童的眉心前,剑尖的杀气突然化作甘露,滋润了小童脚下的青草;南海的渡化途中,她的净瓶为干旱的村庄降下甘霖,灵水中混着玉虚宫的桃花瓣,在田埂上开出片粉色的花海;寒崖的静夜里,她的心灯与昆仑的月光相融,玄门的剑影与释门的瓶光在灯苗中跳着和谐的舞蹈……
“看到了吗?” 世尊如来的声音在她识海中响起,如同七宝林的清泉流过玉石,“所谓修行,不是从起点走向终点,是让每个脚印都成为新的起点。”
观音菩萨的指尖在青色岩石上轻轻划过,石莲的虚影突然变得清晰,花瓣上的刀痕与她掌心的纹路完美契合。她想起沙悟净说过的话,“所谓圆满,不是遗忘过往,是让所有经历都成为开花的养分”,此刻才真正明白,这石莲的每道刀痕,都是向道之心必须经历的淬炼。
龙女的骊珠突然落在她的法袍上,珠体里的莲心与识海的新芽产生共鸣,让芽尖的露珠化作道流光,融入她的元神。她看见露珠中的画面继续流转:未来的七宝林下,无数修行者正在临摹《慈航普渡经》,他们的笔尖既有玄篆的古朴,又有梵文的圆润;未来的玉虚宫桃花林里,广成子正在向弟子们讲述观音菩萨的故事,拂尘上的皂角香与桃花的芬芳在晨光中交融;未来的南海普陀岩上,小龙女与沙悟净正在为新渡化的生灵讲解慈悲之道,骊珠的光芒与降妖宝杖的红光在海面上织成道彩虹……
“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观音菩萨的声音带着对未来的期许,额头在岩石上轻轻叩击,发出 “咚咚” 的声响,像是在与过往的自己对话,“不是将自己的道强加于人,是让每个生灵都能在自己的经历中找到向道的方法。”
沙悟净的降妖宝杖突然插入黄金地与青色岩石的缝隙中,杖头的双色莲同时吸收着两种质地的灵气,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他望着观音菩萨顶礼的背影,突然对着世尊如来深深鞠躬,降妖宝杖的红光在林间扩散,照亮了无数向道者的身影:有曾是妖魔的生灵在诵读经文,有曾是凡人的信徒在种植善因,有曾是仙佛的修行者在反思己过……“弟子明白了,” 他的声音在佛光中带着顿悟的清亮,“灵山不是只有种风景,七宝林也不是只有种花开,所谓见佛,是见自己心中的佛性。”
龙女将骊珠捧在掌心,珠体里的未来画面突然定格:她正坐在七宝林的琉璃树下,为新入门的小龙子讲述东海的故事,告诉他们仇恨如何被慈悲化解,银铃串的响声与树下的优钵罗花共鸣,花瓣上的微型佛陀正在对她微笑。“原来侍奉菩萨,” 她对着观音菩萨的背影轻轻鞠躬,声音里带着新生的坚定,“不只是端茶送水,是将慈悲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地方。”
观音菩萨的额头离开岩石时,青色的石面上竟留下个清晰的莲花印,与她白毫的印记一模一样。黄金地缓缓回升,将石莲的虚影藏回深处,却在地面上留下道浅浅的纹路,像是在提醒后来者,辉煌的底下藏着怎样的坚韧。她的半玄半白法袍在起身时突然化作纯净的白色,只是衣料的纹理中,仍能看见玄门云纹与释门梵文交织的痕迹 —— 那是她接纳所有过往的证明。
“观音大士。” 世尊如来的金容在菩提树下绽放出温和的笑意,胸前的卍字印射出道金光,落在她的白毫上,“你可知为何让你在七宝林下见佛?”
观音菩萨的净瓶在手中轻轻旋转,灵水中浮现出七宝林的全景:黄金地映照着玄门的天空,白玉阶流淌着释门的祥云,琉璃树的叶片上,玄篆与梵文正在进行着无声的对话。“因为这里,” 她的声音在林间的花香中带着通透的清亮,“是所有修行之路的交汇点。”
话音刚落,七宝林的所有花朵突然同时绽放,琉璃树的叶片发出 “沙沙” 的声响,像是在诵读《慈航普渡经》的经文。飞天们的花篮中落下无数曼陀罗花,在空中组成个巨大的 “道” 字,既带着玄门的飘逸,又带着释门的庄严。文殊菩萨的智慧剑与普贤菩萨的经书同时亮起,在 “道” 字中央凝成颗双色莲子,与观音菩萨识海的新芽遥相呼应。
“所谓见佛,” 世尊如来的声音在花海中回荡,金色的袈裟在佛光中轻轻飘动,“是见天地,见众生,最终见自己。你从慈航道人到观音菩萨,不是舍弃了玄门的道,是让玄门的道在释门的法中找到了新的生机,这才是真正的圆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观音菩萨对着菩提树下的世尊深深叩首,白衣在黄金地上铺展开来,与周围的七宝光芒融为一体。她的额头在地面上轻轻触碰,这次接触的不再是冰冷的岩石,而是无数向道之心的温度 —— 有广成子的期许,有如来佛祖的指引,有沙悟净的忠诚,有龙女的热忱,还有所有被她渡化生灵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