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殷商太庙鼎裂痕生

“逆贼!” 有老臣突然高呼,“大王竟用孩童肉祭天,是要断我殷商的根基啊!”

群情激愤的声音如潮水般涌向观礼台。士兵们纷纷扔下武器,百姓们冲进太庙,将九鼎围住 —— 他们或许不懂什么是劫气,却知道这九鼎是国家的根,是百姓的魂,绝不能被污秽玷污。

慈航道人的灵识与星辰中的莲花印记相呼应。他看到司母戊鼎的裂痕在金光中缓缓愈合,灰紫色的劫气被百姓的信念净化,化作无数颗莲子落入大地。他看到阿禾将鹅卵石放在鼎耳上,石面上的莲花与鼎身的饕餮纹渐渐融合,形成个全新的图腾 —— 既有着青铜的威严,又带着莲花的温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师父,您看!” 清风的灵体指向玉虚宫的方向,那里有束金光刺破云层,落在太庙上空,与星辰的光芒交汇,“是天尊!”

元始天尊的灵识投影出现在莲花旁,拂尘上的莲心草叶轻轻颤动:“痴儿,你又赢了。” 他的声音带着笑意,“这九鼎的裂痕,终究要靠民心来补啊。”

慈航道人的灵识没有回应,只是静静地看着孩子们在鼎前欢呼,看着百姓们将申公豹捆起来,看着纣王被愤怒的人群推翻在地。他知道,殷商的气数已尽,但这并非天意,而是民心所向。就像那鼎身的裂痕,不是劫气所致,而是日积月累的暴政与冷漠,终于让支撑国家的根基彻底崩裂。

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太庙时,司母戊鼎的裂痕已完全消失,青铜表面泛着温润的光泽,像是被无数双手抚摸过。阿禾将那块鹅卵石嵌在鼎身的凹槽里,石上的莲花与鼎纹完美契合,仿佛天生就该如此。

“以后,这鼎就是先生的家了。” 孩子摸着冰冷的青铜,声音温柔得像对亲人说话,“我们会经常来看您,给您讲望舒城的故事,给您吹《望舒谣》。”

慈航道人的灵识在星光中微笑。他看着孩子们被西岐的军队接走,看着老臣们跪在鼎前忏悔,看着百姓们开始清理朝歌的废墟。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结局 —— 不是神仙的强行干预,而是众生在绝望中觉醒,用自己的双手修补破碎的天地。

清风的灵体靠在他身边,玉铃虚影发出柔和的响声:“师父,九鼎修好了,是不是意味着劫气彻底消失了?”

慈航道人望向远方的天际,那里依旧有淡淡的灰紫色,像未干的墨迹:“只要还有不公,还有贪婪,劫气就不会消失。” 他的灵识化作道流光,轻抚过司母戊鼎上的莲花石,“但只要还有像阿禾这样的孩子,还有相信光明的人,就总有能修补裂痕的力量。”

星辰渐渐隐去,慈航道人的灵识却愈发清晰。他知道自己的神游还未结束,九州大地上还有无数裂痕等待修补 —— 或许是某个地牢里的冤魂,或许是某片被污染的土地,或许是某颗被仇恨填满的心。但他不再担忧,因为他看到了最强大的力量,不是仙法,不是符咒,而是凡人心中那点永不熄灭的光。

很多年后,有人在修缮司母戊鼎时,发现了那块嵌在鼎身的鹅卵石。石面上的莲花已与青铜融为一体,用指尖触碰,还能感受到淡淡的暖意。老人们说,那是位神仙留下的印记,这位神仙曾是道士,后来化作星辰,却始终用慈悲守护着这片土地,提醒着每个朝代的君王 —— 民心才是最坚固的鼎,失了民心,再重的九鼎也会裂,再稳的江山也会塌。

而在望舒城的学堂里,新来的先生在讲《封神榜》时,总会指着窗外的星辰说:“真正的封神,不是封给高高在上的神仙,而是封给那些在苦难中坚守善良的凡人。就像当年殷商太庙的九鼎,最终修补裂痕的,不是仙力,是孩子们的笛声,是百姓的信念,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那点不愿放弃的光。”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头,其中最小的那个怀里抱着块鹅卵石,石面上的莲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颗小小的星辰,映照着人间的希望,也映照着那位神游九州的慈悲仙师,从未远离的身影。

时光荏苒,朝歌城早已换了新颜,太庙中的九鼎依旧矗立,只是司母戊鼎上的莲花印记愈发清晰。每逢乱世,总会有孩童来到鼎前,吹奏那首古老的《望舒谣》,传说只要笛声足够真诚,天上的星辰就会格外明亮,指引着人们找到回家的路,找到心中的光。

慈航道人的灵识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他看着朝代更迭,看着世事变迁,看着无数凡人在苦难中成长,在绝望中坚守。他知道,只要这人间的烟火不断,只要这九州的民心不散,他的神游就永远不会停止,他的慈悲就永远不会终结。

这或许就是神仙的真谛 —— 不是住在云端的洞天里,而是活在众生的记忆中,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用无声的守护,见证着人间的每一次破碎与重生,每一次绝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