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普贤观空启宿慧明

慈航道人依言静坐,闭上眼睛的刹那,识海忽然变得一片清明。那些累世的画面不再杂乱无章,而是如星辰般有序排列。他看到自己作为医者时的 “仁”,作为农夫时的 “勤”,作为顽石时的 “静”,这些品质最终都汇入今生的 “慈悲” 之中,化作三光露的三种颜色:金色的仁、银色的勤、青色的静。

“原来我的三光露,是这么来的。” 慈航道人喃喃自语,识海中的宿慧如潮水般涌来,让他对三光露的运用有了新的领悟 —— 金色露水不仅能疗伤,更能唤醒他人的善念;银色露水不仅能解渴,更能滋养他人的坚韧;青色露水不仅能催生,更能安抚他人的躁动。

普贤看着他眉心不断闪烁的红光,轻声道:“宿慧已启,还需在事上磨练。” 他将琉璃盏中的最后一滴月光滴在慈航道人掌心,“你且下山,去西岐的贫民窟看看。那里有个天生失明的孩童,你若能用观空之理让他重见光明,便算真正悟透了。”

慈航道人睁开眼时,山巅的紫气已散去大半,掌心的月光化作颗晶莹的光点,暖暖的很舒服。“多谢师兄指点。” 他望着山下西岐的方向,那里的炊烟如细线般袅袅升起,心中忽然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笃定。

西岐的贫民窟比想象中更破败。低矮的土坯房挤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粪便与腐烂食物的臭味。慈航道人找到普贤所说的孩童时,他正坐在垃圾堆旁,用小手摸索着地上的碎石子。孩子的眼睛紧闭着,眼皮上覆盖着层灰白色的薄膜,那是天生的眼疾。

“小弟弟,你想看看这个世界吗?” 慈航道人在他身边坐下,玉净瓶中的三光柳轻轻拂过孩子的脸颊。

孩子摇摇头,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娘说我这辈子都看不见,想也没用。” 他的小手继续摸索着,忽然摸到块光滑的石子,开心地笑了,“但我能摸到,这石头是圆的,像娘给我买的糖。”

慈航道人看着他满足的笑容,忽然想起普贤的话 —— 观空不是否定缺陷,而是在缺陷中发现圆满。他取出玉净瓶,将金色露水与银色露水按特定比例调和,又融入那滴月光光点。“我不能让你看见万物的形相,却能让你看到它们的灵光。” 他轻轻将露水点在孩子的眼皮上。

孩子忽然发出一声惊呼,小手在空中胡乱挥舞:“好多光!红色的是花,蓝色的是水,还有金色的…… 是你!” 他兴奋地指着慈航道人,“你的光最亮,像西陲来的沙枣那么温暖!”

慈航道人心中一颤,原来这才是观空的真谛 —— 不执着于肉眼所见的形相,而能看见万物本具的灵光。孩子看不见沙枣的颜色,却能感受到它的温暖;看不见自己的道袍,却能看见慈悲的金光。这些灵光,便是宿慧的显化,是超越形相的真实。

他留在贫民窟三日,教孩子们如何用心灵感受世界:听风的方向辨别季节,闻泥土的气息判断收成,触水流的缓急知晓深浅。那个失明的孩子进步最快,他甚至能通过灵光的变化,提前感知到暴雨的来临,让贫民窟的人们及时做好准备。

离开西岐时,孩子们拉着他的衣角,将亲手用石子串成的项链挂在他脖子上。“神仙哥哥,这是我们用最亮的石子做的。” 失明的孩子仰着头,虽然看不见,却准确地将项链戴在他颈间,“它们的光会一直陪着你。”

返回昆仑的途中,慈航道人抚摸着颈间的石子项链,每颗石子都散发着微弱的灵光。他忽然明白,普贤让他来此,不仅是为了启悟宿慧,更是为了让他懂得:真正的智慧不在书本,不在山巅,而在人间的烟火里,在与众生的相处中。

普贤正在镜湖边等候,见他回来,白象法袍上的卍字纹亮起:“看来师弟已得观空真意。” 他指着湖面,那里映出慈航道人颈间的石子项链,每个石子都在水中化作颗明亮的星辰,“这些便是你新得的宿慧,它们来自众生,终将回归众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慈航道人取下项链,将石子一颗颗投入湖中。石子落水的刹那,湖面爆发出万道金光,每道金光中都浮现出个小小的身影:西陲的灾民、西岐的孩童、北海的渔民…… 他们的笑容在金光中绽放,最终化作漫天星斗,融入昆仑的夜空。

“所谓宿慧,从来不是个人的私藏。” 普贤的声音如晨钟暮鼓,“它是天地间流转的慈悲,是众生共同的记忆。观空便是要打破‘个人’的界限,让智慧如三光露般滋养万物。” 他将琉璃盏赠予慈航道人,“这盏中盛着的,是‘观空’与‘宿慧’的真谛,你且收好。”

慈航道人接过琉璃盏,只觉一股清凉的能量顺着手臂蔓延,识海变得前所未有的澄澈。他能清晰地 “看” 到自己累世的宿慧如星河般璀璨,更能 “看” 到这些星河正与三界众生的灵光相连,形成张无边无际的网络。

“多谢师兄启悟。” 慈航道人躬身行礼,三光柳的枝条在琉璃盏中轻轻摇曳,金色、银色、青色的露水交融在一起,化作道彩虹,“从今往后,我不仅要以三光露济世,更要以宿慧启人,让每个生命都能发现自己本具的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