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长青依言坐下,腰背自然挺直,目光平静地迎接着对方的审视。周文彬看上去六十多岁,头发花白,但梳理得一丝不苟,脸上的皱纹如同刀刻,记录着常年沉浸在艰深思考中的痕迹。他的眼神极具穿透力,仿佛能剥离一切表象,直抵本质。
两人都没有立刻说话。办公室内只剩下老旧挂钟秒针走动的“滴答”声,以及窗外隐约传来的学子喧哗。一种无声的较量在空气中弥漫。周文彬在观察,在评估,这个传闻中“天赋异禀”甚至“不像高中生”的新生,究竟成色如何。
林长青则坦然承受着这份审视。他收敛了所有外露的锋芒,如同深潭,表面平静,内里却蕴藏着无人能测的深度。
半晌,周文彬摘下老花镜,放在那篇论文上——林长青瞥见,那正是他和周教授课题组合作的那篇关于新物态发现的论文预印本。
“你的那篇论文,我仔细看过了。”周文彬开口,声音平稳,听不出喜怒,“思路很奇,切入点刁钻,尤其是那个验证实验的设计……不像你这个年纪,甚至不像普通博士生能想出来的。”
他没有用疑问句,而是陈述句,但话语里的探究意味浓厚得几乎化为实质。
“运气比较好,当时正好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林长青回答得滴水不漏,将一切归功于“灵感”和“运气”,这是最安全,也最无法被深究的理由。
周文彬鼻腔里发出一声意味不明的轻哼,不知是信了还是没信。他话锋陡然一转,不再纠缠于过去,而是指向了未来:“废话不多说。我手头有一个项目,是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接的,涉及新型信息功能材料的前沿研究。”
他身体微微前倾,那双看透了无数物理规律的眼睛紧紧盯着林长青,仿佛要捕捉他脸上最细微的表情变化。
“这个方向,目前国内基础薄弱,国外技术封锁得很死。我们需要在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信息处理性能之间,建立新的联系,找到新的可能。”
林长青的心脏猛地一跳。信息功能材料!这正是他未来布局中,通往芯片产业、乃至未来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硬件基础至关重要的一环!他原本计划在大学期间,利用资源和时间自行摸索,没想到机会竟以这种方式,如此直接、如此迅速地砸到了他的面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周文彬没有错过林长青眼中那一闪而逝的亮光。那不是一个普通新生听到“国家级项目”时的惶恐或单纯的兴奋,而是一种……看到了猎物、看到了熟悉战场般的锐利与渴望。
“课题组里正缺一个对微观物理图像有敏锐直觉、敢想敢做,而且……”周文彬顿了顿,似乎在斟酌用词,“……而且不那么容易被现有框架束缚的年轻人。我觉得,你或许可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