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非绝对…”
“…定义…源于…观察…与…认知…”
“…观察者…亦被…定义…”
这段比之前更加清晰的“定义者遗产”信息,如同惊雷,在何雨柱近乎枯竭的心湖中炸开,漾起滔天巨浪!
规则非绝对!定义源于观察与认知!观察者亦被定义!
这寥寥数语,却仿佛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一扇他从未设想过的、对抗“寂静边荒”的大门!
一直以来,他都处在被动的位置——被观测、被解析、被标记、被环境同化压迫。他所有的挣扎,无论是构筑滤网、滋养锚点,还是引导共振、引爆风暴,都是在“被定义”的框架内,进行被动的防御和反抗。
但这几句话,却指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定义,是双向的!观察者在定义被观察者的同时,其自身的观察行为、认知模式,也在反过来被观察对象所…“定义”!
“寂静边荒”以其绝对的、秩序化的视角来观测和定义他何雨柱这个“变量样本”,那么,他是否也能…利用自身作为“变量”的复杂性与不可预测性,去反向“定义”这个观察者?去影响甚至扭曲它的观测行为本身?
这不是力量层面的对抗,而是认知层面、逻辑层面的…“污染”!
这个念头让何雨柱激动得灵魂都在颤抖,连带着布满裂纹的“混沌滤网”都发出了一阵微弱的嗡鸣。但这激动只持续了一瞬,便被更深的凝重取代。
如何做到?
“寂静边荒”的观测协议层级极高,其认知逻辑恐怕早已超脱了常规生命的情感与偏见,如何能被反向影响?
他的意识再次扫过那进化后的“混沌滤网”,扫过那些黯淡却连接更加深刻的“人心锚点”,扫过那一号光标和二号光点。
滤网进化后,对“非逻辑”力量的包容和转化能力增强…
人心锚点在共同创伤后,连接更深刻,念力更精纯…
一号光标对“混沌”和“变量”表现出亲和…
二号光点与外部观测及环境同化紧密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