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连接天地的苍青光柱依旧在不知疲倦地明灭闪烁,如同一位巨人沉重而疲惫的心跳。林煜和禽滑素依旧潜伏在土坳之后,不敢有丝毫异动。强行闯入已然不可能,他们只能等待,等待变数,或者……等待业劫彻底爆发的那一刻。
就在林煜全神贯注,试图以【顾曲】技能更精细地解析那光柱能量流转的“韵律”,寻找其可能存在的、因极致精密而必然产生的细微“不谐”时,异变再生!
并非来自光柱本身,而是源自周围那无处不在、浓郁得几乎化不开的悲怆意志与逸散的业力。仿佛是被那逆天而行的仪式所扰动,又或者是林煜身上汇聚的诸多业债与这【天命逆】产生了某种难以言喻的共鸣,他眼前的景象骤然模糊、扭曲,如同水中的倒影被石子打散。
下一刻,他发现自己不再置身于冰冷肃杀的五丈原秋夜,而是……出现在了一间点着油灯、陈设简朴却透着肃穆之气的军帐之中。
是记忆碎片!如同之前在周瑜处经历的一样,他被动地、不可抗拒地被拉入了一段由强烈执念与业力固化而成的过往片段!
帐内灯火如豆,光线昏黄。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的压抑感。一道清瘦而挺拔的身影,正背对着他,伏在一张堆满了卷宗的案几之前。
那人身着朴素的丞相常服,头未戴冠,只用一根简单的木簪束发。虽是背影,却给人一种如山岳般沉稳,又如即将绷断的弓弦般紧张的感觉。他微微低着头,肩颈的线条绷得笔直,右手执笔,正在一张铺开的素帛上,缓缓书写。
是诸葛亮!而且,是比此刻五丈原上那位燃烧自我的丞相,似乎稍早一些时候的诸葛亮。
林煜(或者说,他作为观察者的意识)无法动弹,无法发声,只能如同一个透明的幽灵,静静地悬浮在这段凝固的时光里,感受着其中每一个沉重的呼吸。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了那张素帛之上。上面墨迹未干,一个个筋骨嶙峋、力透纸背的字迹,正随着那执笔的手,逐一呈现。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字字如锤,敲打在林煜的心头。那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倾注了书写者全部心血、信念与责任的呐喊!透过那颤抖的笔锋,林煜仿佛能看到刘备临终托孤时那殷切而不舍的眼神,能看到蜀地百姓期盼的目光,能看到北定中原、还于旧都那遥远而艰难的蓝图。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笔锋在此处略有凝滞,仿佛书写者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感慨与压力。林煜能感觉到,诸葛亮写下这些字时,心中那份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沉重回报,以及对后主刘禅那既寄予厚望又深怀忧虑的复杂心绪。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