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正是这恰到好处、甚至可以说扭转了整个战局关键点的东南风,给了黄盖诈降火攻之计最终成功的可能!
周瑜的理智告诉他,此乃天时,是击败曹贼不可或缺的条件。他甚至当众赞叹过:“孔明真神人也,能料定如此天时!”
但在那内心深处,最不为人知的角落,一股难以名状的情绪,却如同火场边缘一缕不起眼的青烟,悄然升腾。
那是惊疑。
是对一种超出他全盘算计、无法完全掌控的力量的本能警惕。他周瑜,精通音律,谙熟兵法,自诩算无遗策,将人心、地势、天象皆纳入棋局推演。可这“借东风”……已然近乎于“术”,甚至带上了一丝“妖异”的色彩。它不在他周郎的“律”之内,是一种他无法用常理解释、更无法复制的“意外变量”。这让他那追求完美掌控、一切尽在掌握的心,产生了一丝极其细微的、几乎被胜利喜悦完全掩盖的……不安。
紧随这惊疑之后,是另一丝更加微弱、却更加根植于本心的情绪——不甘。
这泼天的大功,这足以彪炳史册的胜利,本应是他周瑜,是他江东儿郎独立完成的壮举!是他运筹帷幄、是他指挥若定、是黄盖舍身诈降、是三军将士用命的结果!可如今,这“借东风”一事,却仿佛在这完美的功勋画卷上,硬生生添上了属于诸葛亮、属于刘备集团的一笔!使得这“全功”,不再那么纯粹,不再完全属于他周瑜,属于江东!
“既生瑜,何生亮……”
这句日后将流传千古的悲叹,其最初的火种,或许并非源于后续的荆州之争,而是在这赤壁火光最为炽烈、功业达到顶峰的瞬间,便已随着那一缕对东南风的惊疑与功勋被分润的不甘,如同一点炽热的余烬,深深地、深深地埋藏在了他心底最深处。
这余烬,此刻尚被巨大的胜利荣耀所覆盖,微不足道。但它蕴含着对“完美功绩”的执念,对“计划外变量”的排斥,正是【知音障】业债最原始的形态,是未来那焚心蚀骨的业火【灼羽】最初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