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策实施,孟坦出战,不三合,拔马便走。关羽催动赤兔马追赶。赤兔马快,早已赶上,关羽手起刀落,将孟坦砍为两段。
就在此时,韩福在关门下,暗放冷箭,正中关羽左臂。关羽吃痛,却仿佛未被影响分毫,大吼一声,纵马直取韩福!韩福大惊,措手不及,被关羽连头带肩,斩于马下!
“鼠辈!安敢暗箭伤人!”记忆中的关羽拔下臂上箭矢,任凭鲜血浸透战袍,目光如炬,扫视骇然失色的洛阳守军,“此等行径,卑鄙无耻,何堪为将!死有余辜!”
他再次以绝对的武力,审判并清除了他眼中的“不义”与“卑鄙”。
随后,汜水关。守将卞喜,知关羽连闯数关,斩将杀吏,知不可力敌,便假意殷勤,于镇国寺中设下埋伏,欲以摔杯为号,使刀斧手尽出。
宴席之间,卞喜虚与委蛇,言语恭敬。然而,寺中一名普净僧人,与关羽有旧,以目视关羽,以手举佩刀示意。关羽会意,早存警惕。
及至卞喜欲摔杯,关羽早已暴起,大喝一声:“吾以汝为好人,安敢如此!”卞喜见事已泄,急唤左右下手,却被关羽一剑斩杀于宴席之间!随即挥剑杀散埋伏的刀斧手,护着车仗,扬长而去。
“口蜜腹剑,笑里藏刀!此等奸诈之徒,留之必为后患!”关羽的声音在离去的烟尘中回荡,带着对“虚伪”和“奸诈”的深恶痛绝。
荥阳关。太守王植,与洛阳韩福是亲家,闻关羽杀了韩福,欲暗中报仇。假意接待,却密令部下胡班,于夜间放火,欲烧死关羽一行。
幸得胡班慕关羽之名,暗中告知。关羽大惊,连夜请出二位嫂嫂,披挂上马,冲出馆驿。正遇王植引军来追,被关羽拦腰一刀,砍为两段!
“为一己私仇,罔顾道义,竟欲纵火害人,累及无辜!该杀!”关羽的审判再次落下。
一路行来,过五关,斩六将。每一关,每一将,或因职责,或因私怨,或因算计,最终都倒在了青龙偃月刀之下。而关羽的理由,无一例外,都是对方“不义”、“无礼”、“卑鄙”、“奸诈”、“罔顾道义”!
林煜和禽滑素跟随这段记忆,心情愈发沉重。他们看到的是关羽对刘备至死不渝的忠诚,是其一往无前的勇气与决心,但更清晰地看到,他那基于桃园誓言的“忠义”观,在现实的磨砺与冲击下,正逐渐衍生出一种对“非绝对忠义”行为的零容忍,一种近乎苛刻的、带着洁癖的审判姿态。
他仿佛手持着一柄名为“忠义”的标尺,度量着沿途所遇的一切人与事。凡不符合其标准者,便被视为污秽,需以刀兵“净化”。这份偏执,在千里独行的孤独与压力下,被不断放大和固化。